精典艺术 主流声音 您的位置: 首页>绘画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笔墨传情情更浓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4-15 09:20:32 | 文章来源: 北京晨报

《双鸟之趣》六十年代初李苦禅作

《初霁图》1977年李苦禅作

《大吉图》1963年李苦禅作

《新雨后》1977年李苦禅作

《篆意图》六十年代李苦禅作

●李树声

他,是压不倒、摧不垮、诱不降的硬汉;他,能够忍辱负重地走出低谷;他,具有中国人历来称颂的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高贵品格;他,是中国画家同时熟悉西方艺术;他,是齐白石的好学生;他,平常演京戏、写书法、练功习武;他,曾扮演项羽,项羽那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精神,在他的绘画作品中得到完美的体现;他被齐白石称赞为“众皆学吾手,英也夺我心”、“苦禅学吾不似吾”;他,用墨完全达到清朝人所畅想的“其苍茫浑厚之势,无不随手而应”。他的画作既能远观,又能近看,反复欣赏之后更觉韵味无穷。他,即李苦禅先生。

适逢苦禅先生110周年诞辰,晨报《典藏》推出整版文章,旨在缅怀这位伟大的艺术家,唤起人们对艺术长河中一位逝者的记忆和尊敬……

典藏人物记忆

李苦禅

人物·小结

李苦禅先生生于1899年,今年是他110周年诞辰。他主要生活在二十世纪的中国。他的经历和中国人民在本世纪所遇到的灾难、斗争、觉醒是完全一样的。从苦难的深渊中爬起来,勇敢地站起来,屹立在东方,是中国人的共同经历。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的境遇虽各有不同,但从整体上看谁也离不了和每个人都密切相关的大环境。同样的遭遇,每个人的表现是不同的。正是在民族深重灾难当中苦禅先生铁骨铮铮,高举爱国第一的旗帜,走出了磨难。他是压不倒、摧不垮、诱不降的硬汉。他能够忍辱负重地走出低谷,他具有中国人历来称颂的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宝贵品格。在这方面的出众,决定了他在艺术上的不同凡响。

典藏人物志

李苦禅简介

中国近代大写意花鸟画宗师、美术教育家李苦禅 (1899-1983)原名李英杰、李英,字超三、励公。生于山东省高唐县贫苦农家,自幼受到家乡传统文化之熏陶,走上了艺术征途。

1918年有幸得识徐悲鸿大师,得授西画技艺。1919年投入“五四”、“六三”爱国运动,留居北京,入北京大学之“留法勤工俭学会”并于中文系旁听深造。1922年考入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专修西画,1923年拜师齐白石大师门下,成为齐派艺术第一位入室弟子,由此探索“中西合璧”改革中国绘画之路。当时以夜间租拉洋车之艰辛收入维持生活与学艺,但“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1925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应邀执教,并发起组成“中西画会《吼虹社》”,与同仁共同冲破陈陈相因的画坛时弊,创造新时代之画风。

1930年应林风眠校长之邀任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国画教授,率先将齐派艺术带到该地,并首创以“传统文化之综合的写意之戏——京戏”引进高等美术教育。以罗丹派雕刻启示学生理解“写意手段过程之美”。尤以亲领学生“到大自然里找画稿”而突破了轻写生重临摹的教学模式,开创了写生为本,临摹为用,大胆创造,示范教学的新风。更以关注国家命运,同进步学生贫困学生休戚与共的言行,树立了正义仁厚的师长风范,因而以“赤色教授”之嫌为校方当局所不容,1935年愤然北上。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他以忠义之心救国之志参加了北平地下抗战工作,被日寇以“通八路”之嫌逮捕入狱,酷刑之下,未招一字,高诵文天祥《正气歌》。侥幸出狱后仍以卖画资助抗战,此时作画,每寓抗敌之义。抗战胜利后应徐悲鸿院长之邀任教于北平国立艺专。新中国成立之后,得毛主席亲笔书信并派秘书看望之莫大关怀,李苦禅先生遂于中央美术学院担任中国画系教授等工作。亦曾任中国美协理事与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全国政协委员。

李苦禅先生是中国写意花鸟画历史上,继宋代法常、明代徐文长、清代八大山人、吴昌硕与近代齐白石之后的又一位统领时代风范的大师。其爱国精神、刚毅性格与“一洗万古凡羽空”的雄鹰意象,给青史留下了浓重的一页。早在1928年齐白石就预言“苦禅仁弟画笔及思想将起余辈,尚不倒戈,其人品之高即可知矣”。1950年又在李苦禅的画上题道“雪个先生(即八大山人)无此超纵,白石老人无此肝胆。”徐悲鸿先生则题苦禅先生画道 “天趣洋溢”“活色生香”。著名剧作家曹禺先生著文写道:“苦禅老人的一生,我听到过许多传说,在我的头脑里,他仿佛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歌德曾引过一句拉丁诗:“人生短促,艺术长存。”我知道这并不是说任何艺术,而是人民所肯定的艺术。苦禅老人的画就是这样的艺术。”

1986年6月11日李苦禅纪念馆在山东省济南市趵突泉公园万竹园内建成,藏有李苦禅家属无偿捐献国家的苦禅大师作品及收藏品四百多件、生活与工作用品多件。

2006年9月16日李苦禅艺术馆在李苦禅故乡山东省高唐县落成并开馆,藏有李苦禅家属无偿捐献的苦禅大师作品及收藏名家作品百余件,以及家属提供的大型仿真复制之苦禅大师作品80多件,生活与工作用品多件。

李苦禅纪念馆 李苦禅艺术馆供稿

艺术·轨迹

对于中国文化特别是在文化艺术方面,许多前辈包括苦禅先生都有亲身的经历和体验。他们在时代大潮当中也曾盲目过,但经过一段冷静之后,他们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看清楚了,对人家的优点和缺陷也看清楚了,这样才逐渐地脱离开盲目,才不以标新立异而炫耀个人的一知半解为满足,而是踏踏实实地从事艺术事业,对中国文明建设做出了真正的贡献。

西洋写实绘画在中国流行的同时,中国画发展到了近代,大写意绘画占了上风。大写意绘画有两个特点:一是重写,一是重意,实际上更重主观和形式。“写”是近代“书法入画”的一大发展。古代论画主要是讲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都讲意境。书法入画之后,讲究诗、书、画、印形成一个统一体。这是进步还是走向困境,不必分辩,反正今天这样要求已经很难做到了。这样的绘画部分,强调用书法艺术的线条来写画,其中对笔、墨的要求显然又进了一步。

清朝人写的《画学心法问答》中,对笔和墨的要求提得很具体:“一笔之中气力周备而少无凝滞,方谓之使笔,不为笔使也。画时则取乾淡之墨糙擦交错以取之,其苍茫浑厚之势,无不随手而应,方谓之用墨不为墨用也。”也就是主张人来使笔用墨,而不是人被笔墨役使,笔墨成为艺术家传情的载体。有人在否定中国画时,说中国画没什么可追求的,就是笔情墨趣,他已经“看对了”,中国画其艺术却是以笔情墨趣见长,只不过他不理解笔情墨趣是个很不容易达到的课题。有人更明确地表示:“文人画笔情墨趣对于表现丰茂繁盛,光怪陆离的现代生活,已见心劳日拙”。都反映出对笔情墨趣的不理解。中国画从题材上说是狭窄的,花卉、竹石、蔬果、禽鸟等等,和光怪陆离的现代生活相对照更加觉得“太不能反映现代生活了”。其实中国画反映现代生活的特点不是仅仅通过题材,而是通过脱离不开现代生活的作者,艺术家不过借物抒情而已。艺术作品表现的是人,是作者的人格。鲁迅很理解这一点,早在1918年就提出 “美术家固然须有精熟的技工,但尤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他的制作表面上是一张画或一个雕像,其实是他的思想与人格的表现”。笔情墨趣是造型艺术重要的特点,过去在认识上对此有过偏差,认为凡是重视笔墨形式的绘画就是“形式主义的绘画”,认为内容主要是题材,孤立地谈内容决定形式,而对于笔墨形式能够成为作者思想情感的载体认识不足,于是对笔情墨趣就很轻易地否定了。笔墨不传情,当然也就不重视作者的人品修养,只要能画出对象,抓个有意义的题材就够了,这样实际上影响我国绘画艺术水平的提高。

艺术·思想

苦禅先生绝对不是什么“遗老”和抱着“国粹”不放的保守主义者。苦禅先生不仅站在新美术运动的前列,接受和熟悉了西方绘画,并经过探索之后较早地回到中国画传统正宗上来的。当不少人还不熟悉和了解中国画长处的时候,苦禅先生已经先行了一步。所以,在近代画家当中从掌握笔墨功力方面来说,他是名列前茅不可多得的,别人并不容易做到的笔情墨趣,他是能够做到的,他的思想情感是通过笔墨传达出来的。由于不少人对大写意绘画的长处并不认识和理解,于是出现贬低和排斥苦禅艺术的现象就不奇怪了。问题是今后我们还要发展中国绘画,如果对东方绘画的长处不熟悉,我们的年轻作者还要顶着外来文化冲击的强大压力去寻找中华民族的精华,再重蹈覆辙就失去了纪念苦禅先生的意义了。

苦禅学习中国画,齐白石是他的老师,他是齐白石的好学生。齐白石称赞他“众皆学吾手,英也夺我心”(苦禅原名英杰,又名李英);“苦禅学吾不似吾”。学齐白石而又不像齐白石正是苦禅艺术的重要特色。

他的画以势取胜,以奇取胜,非常大气,气魄大,是苦禅艺术的明显特点。气魄来源于他的精神状态,他的内在功夫。他一方面虚怀若谷,另一方面他壮志凌云。他平常演京戏、写书法、练功习武,他曾扮演项羽,项羽那种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精神,在他的绘画作品中得到完美的体现。他用墨完全达到清朝人所畅想的 “其苍茫浑厚之势,无不随手而应”。他善于用重墨,更增加了画面的力度。他以奇取胜主要表现在他喜欢用线,以线为骨干组织画面创造章法(构图),非常善于留空白,画面黑白相间,虚实相生,淳朴自然,奇趣横生。他的绘画章法既是传统的,又是创新的。他的画既能远观,又能近看,反复欣赏之后都会觉得韵味无穷。他的艺术格调虽有些高古,但总有一天会为更多的人所认识。

纪念苦禅先生正是要使他的精神得到发扬,让越来越多的人理解他、认识他、热爱他。

(李树声:著名美术史论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泰特美术馆藏透纳绘画珍品将赴北京展出
· 深厚的艺术造诣 朴实的思想情怀
· 抽象主义先驱“重回”最后漂泊地
· 袁进华的“山水之梦”
· 李苦禅作品展亮相北京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