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济荣作品《荔枝飘香》
由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广东美术馆、广州美术学院主办的“丹青回眸——刘济荣从艺 60 周年”人生大展4月23日至 5月10日将作为 4 月份最重大的展览事件之一,亮相广东美术馆。
本次展览分为梦回高原、岭南先贤、客家风情、速写等几个部分,系统回顾刘济荣 60年来的艺术人生历程。
代表作背后的故事
广州日报:本次展览不仅展示你最具代表性的“高原情”题材作品,还展示了你的“岭南情”、“客家情”,尤其是从“高原情”到“客家情”,题材变数很大,中间有哪些经典作品?
刘济荣:说我的“高原情”,我是1965年第一批进藏的,当时全国共挑了连我一起共 4位画家,我们去西藏一呆就是4个月,让我很震撼,培育了绵延的藏情。后来回到岭南,生我育我的摇篮,一直教书作画,又滋生了“岭南情”,而我本身是客家人,“客家情怀”从儿时开始就一直在身边围绕,现在的很多作品,都还有浓浓的“客家根”。
至于60年来的一些代表作品,现在品来感觉有些悠长的故事了。像1959年的《接挑》,那是我带着学生去番禺搬砖头,那种“接力”场景让我联想起小时候看到的场景,一个客家妇女挑粪,另一个便半路来接力。两种场景结合在一起,我的灵感陡生,画出了《接挑》,画面上一个知识分子,半路上把农民的担子接了过去。这幅画是我的成名作,曾带到上海、东北等地展出,参加全国美展,各大报刊发表。
又比如1979年的作品《晨》,是当年我在上海火车站看到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蹲在火车站广场读英语书,当时是改革开放初期,当众读英语的姑娘显得多么感人!我于是把这个体会,搬到另一个场景中,这个场景也与我经常坐渡船去我爱人家有关系,于是作品《晨》就画到在一个轮渡上,船头上有个姑娘在读英语。这样的作品出来就有了时代的烙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