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帆影(国画) 陈少梅
深谷樵翁图(国画) 陈少梅
薛永年
在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画领域,陈少梅是京津画坛英才早发的杰出画家,是津门国画界的带头人。他与其他津门前辈画家一起,致力于国画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20世纪后半期津沽画坛发扬传统、与时俱进的基础,造就了一支重视传统、推陈出新的队伍,为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和发展新中国的津门国画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少梅主要活动于津门,但他早岁成才并引领津门画坛离不开20世纪前半叶的京津文化圈,特别是画坛的传统派。自上世纪之初,各界仁人志士在内忧外患中振兴中华以来,绘画界就出现了两大流派。一派是引西入中、融合中西、洋为中用的融合派,徐悲鸿、林风眠和刘海粟是最主要的代表;另一派是借古开今、古为今用、与时俱进的传统派,除去大家熟知的齐白石、黄宾虹等,还有英年早逝以致被历史遗忘的陈少梅之师金北楼等人。
前一派以美术院校为改革中国画的策源地,更注重绘画经世致用的功能,有意拉开古今国画的距离,以西方的艺术观念融合中国画的技法,刷新了中国画的面貌。其中写实一支逐渐成为主流,在现代题材的人物画和讴歌新时代的山水画、花鸟画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后一派以绘画社团为弘扬传统的重镇,更注重绘画陶冶性情的审美性,强调民族绘画的继承发扬,坚守国画特有的文化精神和语言方式,在新中国成立前一直是影响广泛的主流。半个世纪以来,虽有地位的沉浮,但一直与融合派争鸣互补,成为在世界格局中发展特色鲜明中国美术不可或缺的力量。
强调临摹入手和古法写生,同时并不忽视继承文人画的文化性与精神性。“中国画学研究会”与“湖社画会”代表了这种艺术取向,活跃于京津,影响于海内外。而这一派的导师和精神领袖就是金北楼。
金北楼在1926年去世,陈少梅是金北楼最小的弟子,英才早发,弱冠已名满画苑,长期主持“湖社画会天津分会”,弘扬传统,创作课徒,新中国成立之初,即受命担任天津文艺工会负责人,上世纪30年代的天津设帐授徒,从学者众多,形成了陈少梅传派。其中的冯忠莲是陈少梅的学生和夫人,20世纪后半叶全身心投入古代名画的复制,于2001年去世。孙天牧是陈少梅的高徒,只比他小两岁,新中国成立后,始而投入古代名画经典的复制,继之远赴吉林艺术学院,从事中国画教学,退休回京后,继续精研古法,博采新知,如今已望百之龄。
20世纪始于金北楼的陈少梅传派,从一个方面顺应了时代需要。他们对于传统的选择,偏重院体,迥然不同于清代的主流,尤其有别于清末民初的末流文人画。其艺术主张与艺术实践,与康有为以碑学为正宗,陈独秀对文人画的批判,遥相呼应。
有留学经历的金北楼,视野开阔,主张“精研传统,博采新知”,对传统既有重点选择,又有包容。他主张画家既要有艺术表现的真本领,又要表现人品,抒写感受,体现个性,创造动人的意境。他通过开办中国画学研究会,教授弟子,传播民族艺术。
同样早逝的陈少梅是金北楼最喜爱、最年轻的弟子,一生醉心艺术,而不以艺术为谋生手段和攀高结贵途径。他是金北楼弘扬传统主张的出色实践者,从临摹历代北宗院体名迹为主,上溯宋元。他的作品深得北宗精整爽健,又吸收南宗的文雅精微,创造了一种精雅之美,严谨、精密、娴熟、潇洒、有情调、有韵味,比一般的院体画含蓄精微,比一般的文人画功力深厚。由于坚持了中国画的语言方式和审美韵味,形成了南风北骨的风采,显示了传统自足发展的生命力。
在陈少梅众多的弟子中,最忠实传承其绘画艺术风格的学生是孙天牧与冯忠莲。他们的临古作品可以乱真,不但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手工复制各大博物馆经典之作方面贡献突出,而且经意传承,努力创作,为社会留下了精品佳作。
从金北楼到陈少梅及其传派,一脉相承,与时俱进,顺应了时代审美的需要,成为20世纪继承北宗传统有所新变的杰出代表,重现了沉寂300多年的北宗辉煌。他们以比北宗画家开阔的眼光,追寻人品与画品统一、精神性与技能型统一的传统,在刻苦磨练而成的真才实诣中,表达悦目赏心的意境和感受、体现文人画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由技进道”地实现了创作的精神自由和感情升华,推出了“北骨南风”的独特面貌,满足了广大观众热爱传统文化的审美要求,为从不同方面继承民族优秀传统,开辟了行之有效的道路。
在传统一定程度被遮蔽的历史条件下,他们循古法而出新意,立定脚跟,不染时风,淡泊名利,精益求精,乐此不疲,为我们弘扬优秀传统,积累了宝贵经验,提供了珍贵启示。以往对20世纪传统派画家的研究,局限于特级大师齐白石、黄宾虹等人,对京津传统派名家的研究,起步较晚,然而天津画家学者对陈少梅及其传派的研究,已取得明显成果。20世纪以来的中国画发展既是开放包容而善于消化的结果,更是固本自强挣脱种种遮蔽、承传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结果。洋为中用的融合派和古为今用的传统派之争鸣和互补,为民族绘画的发展,为满足人民多方面的精神需要,分别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从金北楼、陈少梅,到孙天牧、冯忠莲的艺术道路具体而微地显现了这一历史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