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艺术 主流声音 您的位置: 首页>绘画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在林散之先生墓前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5-28 12:14:50 | 文章来源: 中国文化报 美术周刊 作者:诸培弘

  己丑清明后一日,雨过天晴。我又一次来到了安徽省马鞍山林散之先生的墓前。

  我曾经三次来过这里。第一次是1997年的冬季,第二次是在1999年初夏,都是随吴师振立先生前来。前二次来时,林散之艺术馆和他的墓前都空旷无人,显得分外寂寥。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却有了不少游人。一生都在寂寞和清贫中度过的林散之,晚年和身后曾享有莫大的荣耀:在世时,亲自参加了江苏省江浦县求雨山林散之纪念馆的奠基和作品捐赠仪式,逝世后二年,安徽省马鞍山市人民政府又在马鞍山采石矶公园李白纪念馆旁兴建林散之艺术馆,实现了他平生追随和陪伴李白的梦想。这是中国文化的幸事!这是中国文人的幸事!也是书法艺术的幸事!20世纪的中国书坛,假如没有了林散之,一定会黯然许多。

  关于林散之,我曾写过几篇文章,追踪林散之先生的艺术成就和他的心路历程,自觉才疏学浅,力不从心。先生早年从清代进士张栗庵学诗古文辞,壮年负笈海上,请益于黄宾虹先生。37岁,铭记师训,师古人,更师造化,遂抛妻别子,孤身作万里游。华山险峰、太白危途、黄山烟云、峨眉秀色,皆入其怀抱,并化作笔底波澜。“江上草堂”陈列的100多幅书画作品,激情时笔挟风云,老辣纷披;安静时则天真烂漫,一片化机。斑驳的墨痕,是先生生命的迹化,心灵的物化。

  我们在林散之先生的作品前驻足、徘徊,吴振立先生不时地追忆与林老的相遇相识。在林老遗物前,振立先生指着玻璃橱中林老曾使用过的拐杖深情地讲述其晚年的点点滴滴:一次振立先生扶林老游玄武湖,使用的正是这根拐杖。归来,林老请吃点心,食毕,只见老人家默默地将散落在桌上的点心屑一点一点集于掌心,一舔而净,一切显得那样自然坦荡。在那清贫的年代里,振立先生的兄长与林老同住南京百子亭一带,只要家中有了可口的饭菜,总要将林老扶到三楼的家中小酌聊天,其乐融融。1976年唐山大地震,林老曾将振立先生的兄嫂一家接到家中避震……在林散之墓前,振立先生注视着由启功先生题写的“林散之先生之墓”的墓碑,以及镶嵌在墓后墙壁上由赵朴初先生题写的“雄笔映千古,巨川非一源”的石碑,神色凝重,沉默不语。振立先生在平时曾多次和我们谈过林老对他的人生和艺术成长的影响,谈第一次作为一个书法爱好者怯生生地向林老问学时被鼓励有加的情形,谈林老生前的孤傲和高洁、清贫与清高。贮立良久后振立先生又在墓前的石凳上索性坐了下来。我想面对当下这个风云变幻的社会,振立先生一定有很多话要对林老讲,因为在振立先生生命的行程中,林散老无疑温暖过他曾经孤独而又脆弱的心灵。往事历历,如幻如梦,当我们催先生上路的时候,先生仍满怀深情,久久不忍离去。

  林散之生前,尽管已享时誉,但他却不以为然:“得时名易,得史名难!”林老的成名也许有很大的偶然性:当年要不是日本有人口出狂言:书法艺术的传统转到他们那里去了,要不是当时作为《人民中国》编辑的韩翰听了此言“有点不服气,甚至有点受辱之感”,要不是在征集作品时亚明先生仗义推荐,要不是日本大书家青山杉雨先生拜见林老并题写“草圣遗法在此翁”相赠,要不是那些看上去都十分偶然的事件凑在了一起……林老的成名一定还要推后,但这与艺术本身又有多大关系!

  “细字青灯夜夜情,窗前不倦写平生。年来何物摧余老,半是风声半雨声。”林散之先生生前多经磨难,百折不挠,死后备享哀荣。正如一位学者所言,他在时代里消磨,却交由时间保存,不像有些人,在时代里称雄,却被时间湮灭。我匆匆从“江上草堂”门前走过,脑海里仍浮现出刚才在陈列馆里那幅挂在墙上的先生照片,神态自然,目光深邃,注视着当下这个浮躁而轻佻的书坛。

下一页张华夏推出主题书法展
上一页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张华夏推出主题书法展
· 苏士澍书法展亮相辽博
· 燕娅娅油画展情系帕米尔高原
· 一个艺术圈,两个江湖
· 安徽工美学会推出邀请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