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艺术 主流声音 您的位置: 首页>绘画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将绘画作为一种修行——画家徐嬿婷印象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6-10 20:24:17 | 文章来源: 中国文化报 美术周刊 梁文

   


徐嬿婷

梁文

    采访徐嬿婷前做了许多功课,因此对于这位采访对象的生平多少有所了解。生长在书香门第的徐嬿婷自小性格刚强,酷爱画画,5岁便进入少年宫跟傅抱石的弟子卓然先生学画,后来又拜上海的王康乐先生为师,从此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1982年,高中毕业的徐嬿婷南下进入广西艺术学院美术系学习。1986年,大学毕业的徐嬿婷游历欧美诸国研习绘画,并先后获得了美国肯尼迪大学荣誉哲学、教育学博士学位和美国百圣皇家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96年,徐嬿婷携手西安美术学院创办了香港美术学院并任院长至今。

    头一次见到徐嬿婷,是在北京的新光天地,那里正在举办她的“生机焕发的大地——徐嬿婷画展”。笔者在展厅欣赏画作时,边看边生出一些困惑:如此鲜艳明丽的色彩,在画家笔下怎么会显得如此宁静、端庄而全无浮躁灼人之感?回到前厅,看见徐嬿婷正站在一幅画作前与一位记者合影留念。那一刻,我若有所悟:许多人用“传奇”两个字来描述他们眼中的徐嬿婷,眼前这位留着清爽短发、一身休闲运动装扮、温文尔雅的女性,一定有过不同常人的经历,曾经沧海让她内心宁静。

    与徐嬿婷的交谈如沐春风。她说,风景、人物她都画,但是画花最多,因为她是爱花的人。池塘里、树林间、田野上、花瓶中的梅兰菊荷,在她的画中都是心灵的写照、情感的表达。徐嬿婷说她曾经画过一组“向日葵”系列,描绘的是一颗种子从含苞待放到盛开再到无奈凋零的过程,她将这颗种子看作是人的灵魂,于是那一组作品被喻为“一场生命之旅”。然而,在“生机焕发的大地”中,记者看到的却满眼都是绚丽饱满的绽放。徐嬿婷说,这是一种美好的祈愿,因为她总想将最灿烂的一刻留下来。

    徐嬿婷是一位中西画皆擅的画家,她的作品既具西方油画的功底,又见中国水墨的神韵。“我一直以为,驾驭色彩及线条的力量主要不是来自技巧,而是来自内心的种种可以名状和莫可名状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在很多时候,与其说是一份情感的消费,还不如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徐嬿婷在画展的自述中如是说。

    “我不介意用工笔还是用写意。基本功有了之后,用什么样的技法最能够表达自己的心境,且用起来是得心应手的,纯熟的,便都来用。绘画是一种情绪传达的媒介,完全是一种自由发挥,于我来说并没有一定的法则。我有时候用毛笔,有时候用刷子,色彩也是随感觉调出来的,因此每幅画都无法重复。”于是,水彩、粉彩、国画,毛笔、排刷,这些看似不相及的画具,有时候会被她运用到一幅画作的创作中。

    书画家崔自默评价说:“在徐嬿婷的画里,她正在试图摆脱习常技巧的束缚,以便更自由地抒发自己瞬间的艺术知觉与感受。事实上,大凡杰出的艺术家,其艺术技巧总是暗含着的,而其间的艺术意欲与追求,却是显著的。”

    在艺术评论家马建看来,除去随意地铺垫、构图失衡、主色按情绪伸延以及中西技法混杂之外,徐嬿婷所表现出来的反传统,更是她消除了花之外的附加物,如题诗、印章等。这些突破传统美学的规范,带有反传统的意识,使作品具有了较强的主观色彩,令人耳目一新。

    徐嬿婷说,越是按照前人的足迹就越说明自己的不存在。“艺术家的离经叛道是自身的一种需要,是他心灵的写照和生命的延续。因此我觉得,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能够将感情、心境表达出来就够了。”

    “很多年以来,甚至自孩提时代起,我就让自己的五内感受沉溺于花草之中,忘情于此,寄情于斯,以花草作为情感观照,并渲染于笔墨尺素之间。”那么,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徐嬿婷又是如何寄情于花呢?听到这个问题,徐嬿婷微微一笑:“我是一个有能力让‘景由心转’的人,不管外界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心里都会保持一个祥和的状态。我并不在乎别人怎么评价我,我在乎的是自身所做的是什么,在乎的是怎样观照自己的内心世界。”

    徐嬿婷享受的是画画的过程,她将绘画作为一种修行,一种从众多繁华欲念中得以解脱的方法。画画早已成了她的一种生活方式,因此她并不会在自己的画作上题名落款,因为她所需要的全部,早已在绘画的过程中得到了。至于画作以后会有怎样的因缘际遇,她并不十分介意。但是,如果她的作品能够带给别人感动,那么对徐嬿婷而言便是意外的收获。采访的前一天,她在展厅里遇到了一位50多岁的韩国女士,这位女士流连忘返,所说的“心不停地怦怦在跳”的感受让徐嬿婷十分感动。徐嬿婷说:“在这个世上,我们最后带得走的,只有感受。”

    除了绘画之外,徐嬿婷还办学、经商、做慈善,她似乎有用不尽的精力。谈到从商的经历,低调的徐嬿婷似乎不愿多谈,只用寥寥数语带过。“之所以没有能够完全地投入艺术,是因为在我的生活里面需要多元化,于我而言,太单一则满足不了心和生活的需要。经商的成果,让我能够有更多的资源服务于我的艺术,服务于社会。”华东水灾、文化扶贫、汶川地震等慈善捐赠簿上都有她的名字。对于自己的善举,徐嬿婷也不愿意多说什么,只是淡淡地表示这是她的工作。

    画家、教育家、商人、慈善家……采访最后,当笔者还在绞尽脑汁,试图为她冠上一系列世俗头衔的时候,徐嬿婷莞尔一笑:“我就是一个自在的人。”的确,当你认真品味着《渡香斜》、《朝爽夕霏》、《清嘉逸火》、《翠减红衰任天真》等一个个余香漫溢的画名时,脑海中也似乎能够感受到一分拈花微笑的禅意。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传承与原创:探索书法高端教育模式
· 美院人物写生展探索国画当代创作
· 大自然的丰碑——读贾又福的画
· 面对苦难,艺术不宜猎奇
· 画家抄袭摄影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