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艺术 主流声音 您的位置: 首页>绘画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两湖深处,涛声依旧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7-29 16:00:42 | 文章来源: 艺术导报 郑娜

 

先让我们从“新历史小组”颇具戏剧性的出场开始说起。

1992年10月20日上午,“中国广州·首届九十年代艺术双年展(油画部分)”在广州中央酒店国际展览厅举办,当双年展艺术主持吕澎宣布获奖者名单时,鲜花散落、掌声骤响,这一切似乎都在宣示,经过近一年多精心策划的建立中国艺术市场的努力已获成功。但下午展厅明显冷清下来,20元的入场券、定价300元的双年展画册、定价40元的印有文献奖作品《大批判-万宝路》的衣物,让人嗅出展览的另一种气息。第二天(21号)上午,一行人身着白大褂购票进入展厅。他们对服务人员说:展厅里的油画有毛病,需要“消毒”。于是他们就在展厅中喷洒来苏水,擦拭作品,不一会儿,整个展厅充满消毒水的味道。这一行人正是新历史小组成员:任戬、周细平、粱小川、祝锡琨、叶双贵五人。下午3时,《消毒》1号完成。

10月21日晚,新历史小组在广州岗顶旅店完成《消毒》2号—1个精致的小口袋(内有浸泡福尔马林的棉条)及《消毒》3号——题为“新历史小组”的宗卷。10月22日晚,新历史小组在大尾象画展展厅散发消毒文件;10月23日,在广州美术学院“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第二回展”展厅散发了《消毒》2号、3号文件;11月1日在武汉完成《消毒》4号“病毒免疫卡”作品文件;11月5日向有关人士发送“病毒免疫卡”。

这不是一场心血来潮的游戏,其文本背后的思考令人心生敬佩。众所周知,首届广州艺术双年展,以王广义为代表的政治波普大出风头,中国当代艺术正在被卷入一场畸形的商业大潮之中。新历史小组对此反应迅速,用行动率先提出诘问,质疑资本对文化充满遮蔽性的侵掠。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坚持独立思考,警惕意识形态和商业资本对于主体的操控?新历史小组当机立断,决定对被所谓“病毒”侵害的对象进行彻底“消毒”,以期能够抗拒各种社会疾病。在新历史小组看来,一个经过“消毒”的艺术家才有可能进入真正的创作状态。因此,新历史小组“消毒”的基本点有三条:第一是相对于私密性话语的消毒;第二是相对于语言学话语的消毒;第三是相对于社会学话语的消毒。第一条指向艺术家本人,第二条针对批评家,第三条针对各种权力关系的异化与共谋。消毒的目标在于让个体产生免疫性,其消解的对象乃是预设的等级与秩序。在翻阅岳强于1992年11月8日整理的《关于“消毒”的对话》中,一段谈话直指“广州首届艺术双年展”的操作机制,认为其属于典型的第一种类型,即经济与知识霸权对文化主体有意识的操控,将有失学术的公正与客观。新历史小组能够以严肃的人文关怀,深藏着的哲学热情,以及充满批判的思辨精神,意识到中国当代艺术即将面临着的一场暴风骤雨,提倡自觉护卫艺术与人,人与精神必需保留神圣不可侵犯的生命空间。

有意思的是,新历史小组的核心成员任戬与政治波普的领军人物王广义,两人同属“北方艺术群体”发起人,但任戬更注重对语言学的研究,王广义则对社会学情有独钟。

其实,湖北新潮美术至今艺术创作支脉繁多,人才辈出,前面罗列出的史实即能说明问题。本次展览所涉及的参展作品计79组,共89位艺术家参展。为了便于表述并让展览更有条理,在仔细研究艺术家作品及展厅空间的基础上,把湖北部分的学术梳理分为四个块面:一为个体流变;二为观念维度;三为水墨边界;四为多元路径。

其学术考量如下:

一、个体流变:在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中,湖北艺术家以善变的创作风格著称。老一辈艺术家,多从乡土写实入手,后受西方哲学影响,逐渐离开对地域的依恋而走向深沉的哲学思考,以及对生命的终极追问,并沿着这条脉络继续寻找具有东方视觉意义的图像表达。同时,一批在各自创作领域颇有建树,并已形成一定面貌的中青年艺术家,力求再次突破自我,不断寻求个体精神与当代文化的精神指向。

本单元参展艺术家如下:尚 扬 燕柳林(已故) 苏笑柏 傅中望 吴国全(黑鬼) 肖 丰 方少华 石 磊 黄雅莉 王庆松 曾梵志马六明 史金淞

二、观念维度:20世纪90年代,观念写实与波普艺术共同构成湖北当代艺术创作的两条主要线索。前者集超级写实与摹本装置为一体,彰显当代工业文明对人的异化;后者以政治波谱、文化波普的名义,表达出对中国现实问题的思考。

本单元参展艺术家如下:杨国辛 李邦耀 周向林 冷军 袁晓舫 曹丹 石冲 魏光庆 徐文涛

三、水墨边界:对个体与集体、突破与规范、灵性与传统、观念与笔墨的不同强调,构成湖北当代水墨创作的共性特征。艺术家往往以当代的视觉经验与心理体验,借助水墨媒介,却绝不局囿于传统,来体察真实生命的内心世界和视觉心理的种种变化。边界的突破,更多的是基于想象力而不是基于对象性,以此沟通个体的现实生存经历和人生体验。

本单元参展艺术家如下:朱振庚 刘一原 钟孺乾 刘子建 左正尧 罗莹

四、多元路径:视觉符号作为语言表达的一种方式,自然成为艺术家与更宽泛的社会结构发生联系的纽带,并根据个体差异形成多元取向,用以置放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层出不穷的功能变换与问题情境,也用以挑战、廓清同构性中具有差异的相似性。青年艺术家试图以新的方式将自身与广泛视域连接起来。从这个角度上说,当代艺术创作之于当代社会的意义,不仅表现在视觉图像与文化意识之间的异常互动中,更体现在其对个体精神与生命需要的触摸与穿透。

本单元参展艺术家如下:刘波+李郁 唐晖 王晶 徐波 李继开 郑达 张聃 张诠 龚剑 万莉 项一 陈波

与此对应,湖南部分也拟分三个单元:“革命”想象、“本土”修辞、转战“东营”。其单元阐释如下:

一、“革命”想象

湖南当代艺术群体,自1982年始,陆续成立“磊石”画会,“野草”画会、“9.30”画会、“O艺术集团”、“立交桥画会”、“怀化群体”、还有一本以《画家》刊物为轴心的“画家群体”,其共同构成湖南当代艺术雏形。1986年11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了“湖南青年美术家集群展”,该展奠定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湖南当代艺术的先锋阵营,其作品蕴含着的历史内涵和批判锋芒,延续至今,造就湖南当代艺术创作的“革命”想象。

本单元参展艺术家如下:贺大田 孙平 莫鸿勋 邹建平 李路明 刘彩 袁庆一 石强 吴德斌 坎勒 蔡东 曹勇

二、“本土”修辞

上世纪90年代初期,长沙举办“湖南·当代画展”,参展作品体现了湖南当代艺术日趋成熟的视觉语言,及其对图式化表征的浓厚兴趣。同时,学院派艺术家也不甘落后,从主流文化的桎梏中挣脱出来,寻找个体化的艺术表达方式。扎根本土的当代艺术实验,也于世纪之交拉开帷幕,历经五届长沙当代艺术展洗礼,于2006年,成立“湘江实验艺术小组”。湖南当代艺术经多方努力,逐渐形成其独立而多元的创作面貌。

本单元参展艺术家如下:杨劲松 谭力勤 张 卫 段江华 罗明君 张方白 毛 焰 党朝阳 陈泽慧 刘 洵 石劲松 何 玲

三、转战“东营”

“东营”乃京郊一处地名,因近年聚集大量湘籍艺术家而为人熟知,是湖南当代艺术重要的创作阵营之一。实际上,“东营”已超越其空间地理属性,成为更加宽泛的文化概念,意指在劣势面前不甘屈就,不断迁徙,以群体的耐性和个体的韧性,保持与生俱来的勇气和对自由诉求的不离不弃,身处地域边缘而能始终坚守当代艺术精神指向的湖南艺术家。

本单元参展艺术家如下:唐建文 刘 鸣 马 晗 何唯娜 何汶玦 朱 冥 张震宇 文 鹏 何 杰 袁 欣 蒋华君 黄 彦他们艺术小组

’85新潮美术以来,湘籍从事当代艺术的创作队伍人数众多,有驻留海外的85干将,如袁庆一、谭力勤、罗明君等人;有留学海外两地往返的艺术家,如朱朝晖、赵斌等人;有从湖南出走外地的艺术家,如毛焰、蒋志等人;近年“北漂”赴京的艺术家不在少数,有李路明、邹建平、贺大田、莫鸿勋、刘采、段江华、蔡东、刘鸣、吴德斌、坎勒、张方白、朱冥、张卫、何汶玦、何唯娜等人;以及毕业后选择留京的年轻艺术家,如他们艺术小组(赖圣予、杨晓钢)、张震宇、宋鬼聿、蒋华君、黄彦、何杰等人;还有坚持留守在湘的艺术家,那就是“湘江实验艺术小组”及一些更年轻的艺术家。

对湖南当代艺术创作现状的全面了解,始于今年2月份。而与湖南艺术家结缘,则可追溯到2007年“湘江实验艺术小组”的发起者刘洵给笔者寄来的一堆资料和一封信,字数不多,真诚朴实。通过这些资料,让我对这群活跃在湖南本土的艺术创作群体,留下深刻印象。三年过去,终于走入长沙和仍然坚守在实验艺术创作一线、不计利益得失的艺术家会合,行走在风雨交集、寒气凝冻的长沙街头,不禁心生感慨。湖南长沙自2001年开始,便聚集着这样一批艺术家,成员包括刘洵、文鹏、何玲、罗阅、唐建文、石强、陈泽慧、史智勇、刘希、曹家齐、高广斌、石劲松、朱朝晖、唐立克、张雷、宋超(宋鬼聿)、曾昭满、林烽等十几人。他们以中国经验与本土智慧为出发点,自行策划展览持续创作,克服种种困难,近年连续举办了五届长沙当代艺术展,作品包括水墨、油画、雕塑、装置、新媒体、动态与静态影像、行为艺术等。近年,笔者曾走访过不少散落在全国各地的当代艺术创作园区,见过许多前卫艺术创作组合,但以实验艺术为主线进行先锋创作、人数又如此众多的青年艺术团队却仅此一例,这是中国当代艺术生态中的异类现象,也是对当下现实情境的有力反驳,其价值追求和精神取向令人心生敬意。其中刘洵、文鹏、何玲等人已参加过不少国内外重要展事,但大多数小组成员仍在沉默中坚守,并以深刻的人文关怀、敏锐的艺术洞见完成了一批优秀的现场作品。由于地处边缘,外界知之甚少,但并不能因此否定其创作实力,不能否认他们的努力对于丰富中国当代艺术创作生态有着深远意义。

面对这样的艺术群体,因展览空间与参展名额所限,只能从中挑选极为少数的方案与人选,未免遗憾。经过昼夜不停的封闭式讨论,一个一个方案的研究筛选,初定了8套方案,最后入围仅剩4套。除了对现存史料进行认真梳理,于主流叙事之外去寻找尚未被书写、未被人熟知的当代艺术家及作品,也是举办’85以来现象与状态系列展的出发点。笔者始终对民间力量心存敬重,无论是潜流文学、地下诗歌,还是小众纪实影像,边缘艺术创作,他们都是构成中国当代先锋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具有差异性的思想生成,是呈现当代中国人精神现状最真实的文本。

   上一页   1   2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85以来现象与状态系列展:两湖潮流——湖北·湖南当代艺术展1985—2009
· 湖北·湖南当代艺术展1985—2009
· 湖北博物馆的“收费展”引发争议
· 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油画展九月在湖北举行
· 历史的图像: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湖北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