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之子(初稿)
庞薰琹 水彩 纸本 40.5×37cm 1934年 常熟美术馆(庞薰琹美术馆)藏
此画是庞薰琹有感于当年江南大旱,民不聊生而花了几个月时间创作的一幅作品,本是一幅油画,曾于1932年在上海举行的首次个人展览及在第三次决澜社作品展览中展出,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展出时曾轰动一时,但后来被当局认为有“赤化宣传”的嫌疑受到攻击。(庞薰琹:这年,江南有些地方大旱,土地龟裂。我以几个月的时间画了一幅画,题名《地之子》,在第三次决澜社展览会上展出。我万万想不到这幅画受到了来自几个方面的攻击,不准在报刊上发表。而最使人难于理解的,是接到了一封恐吓信:“你必须离开上海,不然当心你的生命。”)现在这幅是1934年用水彩画的初稿。
庞薰琹:“在《地之子》这幅画上我画了一个僵硬的将死的孩子,一个农民模样的男人,一手扶着这个孩子,一手握拳,孩子的妈妈掩面而泣,我没有把他们画的骨瘦如柴,穿得破破烂烂,相反他们是健康的,我用他们来象征中国。我用孩子来象征当时的中国人民。”
据说, 庞薰琹回到家乡常熟,亲眼看见农民把地契贴到地主的大门上,便全家离乡背井逃荒而去。他含着同情的泪水完成了这幅画,他试图采用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来创造一幅主题是中国总有一天会摆脱贫困的作品。
庞薰琹:“无论如何,从《地之子》这幅画开始,我在艺术思想上起了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