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届全国美展10个分展区中最为引人关注的中国画展区10月23日在上海展览中心压轴出场。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包括海外)选送的1019件作品中评选出的516件入选作品和评委的35件特邀作品,齐齐亮相。虽然同期开幕的某糖果博览会以其中心展场的优势先期略占风头,但是中国画展数百人涌进展场的壮观场面还是不输人气。特别是展厅入口处,画册专柜被围得水泄不通的场面让喜爱艺术的人感慨之余有些许欣慰。据说展览开幕不久,画册便已脱销。当然这与中国画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不无关系,却也使国画展示成为区别于本届美展其他展区的独特之处。
虽然上海展览中心并非专业的美术场馆,殿堂式的苏派建筑风格也给中国画的当代展示提出了挑战。但记者现场发现,为扬长避短,创造最佳的展示效果,展厅内众多立柱已被3.5米高的展板所包裹,2000多米展线形成的较为流畅的观看路线也削弱了展厅分割较细所造成的繁复感。转遍了上下两层展厅后,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兴奋地对记者表示:“从作品到展示条件,第11届全国美展的中国画展是近年来水平很高、很整齐的一次展览,比前几届有很大的提高。”他将这种提高总结为三方面:一是题材的多样性。今年恰逢新中国成立60周年,工业、农业、军队、少数民族等各条战线的成就在作品中都有呈现,在贴近生活的同时呈现出现实的丰富多彩。二是形式内容的开拓。不再是笔墨、宣纸这样单一的组合,很多画家在中国画的色彩、造型、构图等形式表现甚至材料上有新开拓,使得中国画的面貌和语言更加丰富,形式更多样。三是一批新人涌现,优秀的青年国画家的基本功、创作理念、创新意识在展览中非常突出,它将使得中国画的发展有新的面貌。
本届美展的国画展采取了不同以往的分省区展示方式。《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尚辉认为,分省区展示可以充分表达各地的文化特色。的确,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各地的国画作品从题材和艺术风格上存在明显的不同。但不断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也衍生了一系列新问题,比如,传统的中国画存在着笔墨意趣向现代转换的问题,作为时尚之都的上海、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其国画如何实现二者的结合和转换?中国美协副主席、上海美协主席施大畏说:“今日的山水、人物、花鸟已非往日的山水、人物、花鸟了。”他进而举例,上海画家毛冬华笔下的“世贸”、洪健的“上海百年水厂”等作品在这方面表现突出,已远不能从山水、人物、花鸟的简单分类中加以评判。
着重体现当代主流文化的全国美展,主旋律基调是不变的标准,以体现对当代文化以及美术的引领作用。但在主旋律创作中,样式多样化是此次值得肯定的一个变化。比如,国画借鉴了版画、油画以及当代艺术的元素。另外,因今年适逢祖国60年大庆,主题性强的作品有较多呈现,包括抗震救灾题材在内的中国画探索与主题性表达如何统一,引起了艺术家的思索,也引发了观众的兴趣。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在当代是衰落了还是向前进一步了,是颇具争议的老话题。从展出的作品看,工笔画在反映社会时尚及时代变化方面,其作品和探索更多、更值回味。入选画家、中国美术创作院常务副院长满维起就对记者说:“山水画并未有几件动人之作,倒是有几件工笔人物、花鸟作品,让人印象深刻。”历届美展获奖作品展上工笔作品胜出的比例较高,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在这些技术之外,让中国画更多些精神层面的思索与追求,也是很多业内专家的呼吁。可以说,自上届美展以来的5年中,有关中国画创作势态和发展趋向的理论研究十分活跃,中国画的美学传统、人文精神、笔墨语言和当代形态等课题的讨论,对于强化艺术创造意识、增进艺术家的人文修养、繁荣当代画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刘大为指出:“贴近时代,关注民生,尊崇自然,以高水准而多样化的艺术作品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这是中国画家应当承担的社会职责。”谈到不足,他表示:“还是老话题,特别突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还不算多,尤其是重大题材创作、经典性作品的呈现,还是国画家应该努力和实践的方向。”动人春色何须多,然而,“闪亮”之作缺失,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画当前的一个困局。
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上海紧紧抓住全国美展中国画展区首次落户沪上的机会,推出了系列展。据上海美协秘书长陈琪介绍,此次发挥上海各美术馆、艺术馆云集的优势,在不同方位的展馆举办了9个外围展。包括上海中国画院藏品展、刘海粟美术馆等举办的“开放的表达——2009上海青年美术大展”、在莫干山路50号创意中心举办的“上海艺术院校水墨画探索展”、 “品·格——江浙沪城市生活小品展”等展览,在体现海派文化传承的同时,契合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创造了一场中国画的盛宴。
令人高兴的是,此次画展涌现了一批年轻艺术家,从作品中可看到他们对社会、人生的思索,有一定的思想深度。青春做伴,希望“闪亮”之梦不太遥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