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您的位置: 首页 > 热点关注 > 绘画

俞荣骏:一生爱好是陶艺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12-03 09:34:58 | 文章来源: 中国文化报 美术周刊 作者:林冠夫


树瘿系列古风茶韵俞荣骏


文房雅玩俞荣骏

我在认识荣骏兄之前,早已听说,在中国紫砂陶艺术领域中有他这样一位出手不凡的大家。后来,荣骏的学生吴锦川(亦是我的学生)多次说到他的其人其事,而锦川也许亦向俞兄提到过我,所以,每逢锦川来京时,我们都会相互间转托问好。虽然从未见过面,但也算是熟人了。

我曾看过荣骏的几帧紫砂陶艺术照片,确实令人赞叹称奇。锦川于中国画已颇有就成,今执教于江苏省技术师范学院,作为锦川的老师,在我的想象中,应是一位老专家,虽未白发凋萧,也定当年事不低。可是,初次见面使我大吃一惊,谁知眼前的俞荣骏,正当不惑之年,比他的学生吴锦川大不了几岁。

我与荣骏兄的初见,是在他的工作室里。那次没有什么固定话题,是漫无边际地随便聊天,聊传统文化,聊艺术,聊共同关心的问题,如远别多年的友人,十分愉快。我还特意观察了他的工作室,想看他那许多艺术精品是在何等环境中创作出来的。

那是一个古风盎然的工作环境。室中的架子上陈列着他的几件紫砂陶精品,用“神妙”二字来形容都不为过——他的名作《看云》古朴浑厚,壶盖上是个老人的头像,须发蓬松,远眺天际,神态恬然,引人玄想,题曰《看云》,恰是此情此景;另一把壶,题为《沧桑》,俨然一块久历岁月的老树根,那树根疤痕累累,留下经风经雨的深深印迹;此外还有一套文房用品,包括笔筒、砚台、笔洗、笔架等。这几件,是以自然物为题材,但无不赋予人的神态情绪,故已非简单的自然物,正是传其神也。

他的工作台旁,立着一座齐肩高的老树根段,拳曲纠结,开始时,我看不出真假,细看,才知那是木头,大概他在创作时为进入状态,找出这么一段怪树根,从中汲取生机。

我们的初见只是匆匆一面,我因事回京未能详聊,但他的艺术及为人,特别是那儒雅的气度,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后来我们又见了几次,对艺术尤其是传统文化也陆续交换过意见,想法都较为一致,于是,我们由熟人而成为友人。

荣骏兄对竹木有着特殊偏爱。他手中的紫砂作品,几乎都是取竹木形态。这大约只有汤玉茗《牡丹亭·惊梦》中杜丽娘的一句话差可说明:“一生儿爱好是天然。”前辈学者徐朔方先生解释此语说,这正是“大自然之美在她内心唤起了共鸣”。大自然之美唤起内心的共鸣,无论哪位艺术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在俞荣骏那里,他并不是照搬竹木的自然形态,而是赋予它们新的生命,甚至人的情感,从大自然的生机中汲取灵气,以形成其创作。

去年我和荣骏兄一起去浙江朝拜了天台山国清寺,共同承受了佛法无尘的启悟。去天台山之前,荣骏说最近的创作计划是一组莲花,并已勾勒出草稿。对于莲这一自然物,荣骏为何如许情有独钟呢?因为于中国文化史、于文人心中,莲都有其独有位置,它与兰、菊、梅各有非同寻常的品格,被誉为花中“四君子”。今人都已约定俗成,不言而喻。于佛门,莲亦代表圣洁崇高,具有特殊地位,如 观世音菩萨的座位就是莲台。

荣骏在陶艺这块领地上,既取得如许成就,又具有极佳的势头,前景不可衡量。他既成的每一件作品,艺术构思那么奇特,文化含蕴那么深厚,这当然不是偶然的。他那些艺术精品的形成,除了非凡的追索,熔铸进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灵智外,尤为可贵且难能者,是抵挡住了时代尘埃的侵蚀。世俗的一切享受,他都不放在心上,唯潜心于艺术。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相关文章
· 王世襄:“玩”出来的学问家
· 18岁少女艺术新星 获萨奇画廊星期日电讯报艺术奖
· 陈丹青:书是自己的房间
· 冯少协《百年广州》展示“南派油画”
· 水墨形相•冯远工作室水墨人物画作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