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源自物理学概念,意指粒子或物体间极短的相互作用,而这一过程将导致参与物发生速度、动量或能量的改变,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在当下,就中国当代艺术家而言,曾经依附于现代主义思潮的种种实验,已逐渐转变成为实践自身文化的现实。尤其是最近几年,伴随着全球化背景中的交往甚密,艺术创作的语境也日益变得复杂而多元。与此同时,艺术与过去相比,不再是割裂的“乌托邦”,而是在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其他跨学科领域的交互中,呈现出一种交织的状态。
于是,传统与前卫、单一与多元、全球与地域、东方与西方、学术与资本、观念与技术……新时代背景下的艺术创作随时随地都面临着多重因素的冲突、对峙和交叠。而这些多重因素作用下的艺术实验,无疑呈现出一种“碰撞”的生态——它既是艺术本体不断突破的自我要求,也是现实语境中艺术外力的博弈。而这一胶着和对抗的“碰撞”过程,带来一系列新的艺术认知和不同的艺术发展趋势,改变了我们过去对艺术的惯性理解,从而书写着中国当代艺术的今天。
一方面,进入21世纪,艺术样式更大程度地受到挑战和翻新,这不仅依赖于全球文化命题和关注焦点的转变,而且伴随着经济格局的进一步集约化,人们对于文化和艺术的需求逐步有别于过去的认识,尤其是在当代艺术领域中,新技术的发展也不断促使着艺术观念和展陈方式的更新,需求更加专业化、更有针对性的表达。在这样的语境中,中国艺术的未来发展是否能在文化建构中扮演一个积极的角色并发挥影响?从而再次建立起有别于其他模式的艺术实验性和前瞻性?而中国当下特殊的政治、经济现状,以及具有历史积淀的文化土壤,受到全球化文化的洗礼之后,真正持有中国本土价值的艺术坐标将如何滋生?这些都成为“碰撞”生态中所要面临的新问题。因此,由俞可策划、崔岫闻、丁乙、方力钧、冯梦波、谷文达、黄永砯、李山、刘小东、吕胜中、罗中立、缪晓春、邱志杰、尚扬、隋建国、汪建伟、王广义、王怀庆、王庆松、王易罡、徐冰、向京、严培明、杨福东、叶永青、展望、张大力和周铁海等艺术家参展,以及外籍学者Melissa CHiu和中央美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担任艺术顾问的“碰撞——中国当代艺术实验的案例”,旨在强调当前开放的价值体系下,艺术实验领域中一种表现形式和思维方式的转型,并探索当下艺术与中国文化产生真实对接关系的可行性方案。
所以,不同于“伤痕主义”、“乡土画派”、“玩世现实主义”、“政治波普”、“卡通一代”,或是其他中国当代艺术史上所提出的任何一个艺术概念——“碰撞”不是对某一艺术风格或艺术样式的命名和定性,也不是对某类艺术现象贴标签,而是指涉和描述中国当代艺术正身处其中的一种状态、一个过程。其原因在于,当代艺术在今天,已经很难像过去那样,用一个风格或样式来概括,硬性地把艺术家及其作品归纳到一个既定概念之下。反之,突出和彰显艺术家的自我特性、强调艺术个体之间的差异,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碰撞”关系和“碰撞”之后生成的新艺术生态,将成为关注的焦点。
值得一提的是,“碰撞——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实验的案例”展览,与即将同期举行的“全球艺术品收藏论坛”作为互动的平台——这个发端于英国、已经有着5年历史的全球艺术品收藏论坛,将号召来自全球的收藏家巨鳄和当下艺术品流通领域里,各个重要环节中的决策性人物一起,就当代艺术的未来趋势展开理论方面的探讨。而作为视觉、观念方面的回应,“碰撞”将力图呈现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日益交融过程中,中国当代艺术的真实面貌和状态。有意义的是,“全球艺术品收藏论坛”选择在2009年新中国建国60周年之际移驾中国,而与此同时,于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当代艺术大展”——这个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具有争议的艺术展览,迄今正好是第20个年头。在过去的数十年间,中国当代艺术经历了从地下到地上的过程,也经历了从向西方借鉴、学习转向自身文化关注和建构过程。在这些过程中,中国当代艺术自身的侧重点和关注点,都发生了变化,而与艺术相关的各个外部环节和语境,也有了新的改变。在这样一个时间拐点上,重新审视和梳理中国当代艺术,就变得非常有价值和必要。
方力钧 作品 油画
罗中立 过河 油画
崔岫闻 真空妙有 油画 (作品选自“碰撞”——中国当代艺术实验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