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矗立,中国画的国际地位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1-23 17:20:08 | 文章来源: 美术报 崔艳

中国画在当代的发展问题,一直是美术界关注的热点,也是最容易引起争论的前沿话题。多年以来,针对中国画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创新,众说纷纭而热闹非凡。在过去的百年间,无论从情感表达、表现形式还是表现内容上,中国画实现了历史的跨越,由旧式的古典艺术演进为具有鲜明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的现代艺术形态,其变化之大是中国美术史上以往任何百年中所少有的。但是,在成绩的背后,是这一百年来紧紧伴随着中国画发展左右的忧患意识。从康有为提出“中国近世之画衰败极矣”的感叹;陈独秀提出“革四王的命”;到1920年,徐悲鸿“中国画改良论”以及1947年同陈半丁、徐燕荪等展开“新旧国画论战”;到李小山“中国画穷途末路”的呐喊;吴冠中针对“新复古主义”倾向提出的“笔墨等于零”……这一轮轮的“百家争鸣”,实际上都是关于中国画改革讨论的延伸。在这沸沸扬扬的讨论中,每一次的论争都是激烈的,都具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20世纪中国画的发展,似乎始终是同这样的理论上的忧患意识联系在一起。这从一个侧面提示中国画发展的前途和希望所在。——编者

为了更好地将中国画推向世界,提高中国画的国际认知率,第三届当代中国画学术论坛特选址香港举行。1月18日,本届当代中国画学术展于香港会议展览中心隆重开幕。中国文联副主席冯远、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方增先、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张立辰、中华当代中国画学术论坛基金协会副理事长龚育才、香港艺术发展局局长马逢国、香港浸会大学教授万青力等来自境内外的107位艺术家代表和13家新闻媒体出席了画展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艺术服务中心主任胡克主持。

看画展:呈现多元化的风格

为了举办一场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展览,活动主办方可谓下了不少功夫:单是参展的作品就是从3000多幅优秀作品中精挑细选出的,而为了体现中国画科的丰富性和地域性,参展艺术家不仅有中国内地各绘画流派的代表性画家,还特邀了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的华裔画家及中国香港特区、台湾地区的优秀艺术家,不仅有老一辈艺术家,还有很大一批年轻新派的艺术家群体,基本涵盖了中国画各画科流派的顶尖艺术家的精品力作。正如冯远在开幕式上所讲的:“参展作品涵盖了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的成果,尤其是中青年艺术家在传统基础上的积极创新,体现了中国画的变化和发展,展示了新时代发展下广大美术家的整体创作状态,弘扬了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神。”

香港创美书画院的总监李懿殷,在展场中对记者谈到,在香港这个快餐文化、当代艺术气息浓厚的城市能够看到如此高规格的中国画展实属难得,她学生时代就已熟知的方增先、姜宝林、朱振耿、崔振宽等名家在此次展览中均有作品展出,这次展览不仅为香港人奉上了一道经典的艺术大餐,还熏陶感染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粹的热情。

听论坛:改变“立交桥”的现状

中国画学术论坛在举办学术展览的同时,最重要的活动是要举办相关的学术讨论和主题演讲,邀请参展艺术家和理论家共聚一堂,就当下大家关心的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问题进行讨论。而这也成为该活动的品牌栏目,举办三届以来,虽然每届讨论的话题基本一样,但每次大家在交流中都能碰撞出新的火花和思想上的共鸣。

在第三届学术论坛的讨论中,对于绘画和理论的关系问题,成为大家讨论的热点之一。中央美术学院的教授薛永年认为,在当下创作繁荣和理论开拓的背景下,绘画界和理论家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两者的关系就如同一座“立交桥”,虽偶有交集但似乎总是各走各路,这是不正常的。大家应该立足于民族文脉的追寻,兼容互补,共同致力于民族文化的发扬和传播。来自中国美术学院的尉晓榕则号召大家多读书,读好书,向学者型艺术家发展。

这次参加学术论坛的很多人物画家都受过浙派人物画家方增先的影响,对于大家关心的人物画创新问题,方老师谈到,人物画发展到今天,出现的问题最多,但也是成就最大的,人物画家如同勇士一样,在创作过程中要经过很多困难,但是要创新最关键的还是观念的创新,要有全球化的观念去思考问题。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教授朱振庚也认为,传统与创新并不矛盾,而在于创新的勇气,所谓多元化不在多而在卓越,创新不在新而在卓异。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张立辰与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林木均连续3次参加过中国画学术论坛的系列活动。他们谈到,与往届相比,本届活动从展览到论坛在学术性、规范性方面都有所提高,从之前中国画的创作规律转向其本体规律进行了更深入的研讨,不同地域、不同流派艺术家的创作观点及理论家的学术观点都有所反映,同时,这次活动放到国际化、现代化的香港举行,促进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继承和发扬。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