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明代开始的一百多年,中国画没有特别的发展,直到沈周和“吴门画派”的出现。在元朝统治的短短90年中,“元四家”的创新改革,一直延续到明代初期。
十五世纪中期,苏州一带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荣,很多富商将钱财用来购买书画,文学、绘画、戏剧、书法等艺术,再度随着贸易的发达而兴盛起来,不少富家子弟和退隐的文人共同形成了一个“隐士”阶层。吴门派,就是这样一群生活在吴县(苏州周围)的文人。他们大多出身于豪门贵族,受过完整的儒家教育,过着优越的生活,悠闲地从事一些风雅又赏心悦目的娱乐。和元朝的隐士不同,他们极少有对社会的不满和愤懑,大多有一种对现状满意的舒适感。
沈周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吴门画家”。他出身于一个世儒之家,曾祖父是王蒙挚友,父亲沈恒吉、伯父沈贞吉都善画,过着文人雅士的生活,和当时的文人定期拜访,作诗填词,并以绘画、收藏为乐。在这样的生活氛围下长大,沈周自然从小就博览群书、能诗能文。
沈周一生没有做官,他在父亲过世后以奉养寡母为由,拒绝当官,他对自己的悠闲生活相当满意,以“石田”为字,也就是“无用”的意思(引自《左传》:“得志于齐,犹获石田也,无所用之。”他为人温雅宽厚,求其书画者经常是“屐满户外”,“败夫”、“牧坚”向他求画,也从不拒绝。甚至有人作他的赝品,求他提款,也欣然应允。向他学画的人也很多,一代名士文征明、唐寅都是他的学生。因而在明代中期苏州一带形成一支阵容强大,足以与浙派抗衡的“吴门画派”。
沈周的画除了深受家庭的熏陶外,也得到同乡先辈杜琼、刘珏等人的亲授。据明末画评家李日华记述:沈周以临摹各家画风开始,中年以黄公望为宗,晚年又“醉心”于吴镇,于广收博取中自拓新意,形成自己苍劲雄逸的独特风格。他讲究诗、书、画三者的有机结合,苍润雄逸的画面,配上清新质朴的诗句和挺拔苍劲的书法,突出了文人画的特色。
沈周不仅为吴派的宗主、“明四家”的领袖,亦为明代山水画的代表作家,继戴进之后最有影响的画家。他的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仿董巨山图》、《东庄图》、《沧州趣图》、《卧游图》、《西谿图》等。
庐山高图 明 沈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沈周的山水画有两种面貌:一种是用笔繁细且微妙者,世称“细沈”;一种是中锋秃笔,粗阔豪放者,世称“粗沈”,这是他成熟的画风,有野逸之趣。
这幅《庐山高图》为沈周早期山水画名作,画庐峰瀑布的景色。画面布置严谨,景象变化丰富,气魄雄伟。此画的画法为工笔设色,山石树木笔法细密,有仿王蒙、兼有董源、巨然的遗风。
据说《庐山高图》是沈周41岁时,为祝贺老师陈宽70岁寿辰而绘制。画面自篆书“庐山高”,并题古长诗一首,末识“成化丁亥端阳日,门生长洲沈周诗画,敬为醒庵有道尊先生寿”。
整幅画崇山峻岭,层层高叠,林木苍翠,布景高远幽深。构图以S形为轴线,给人以灵动而无堵塞的感觉。自下而上,由近及远,层层推进。
下端作山根坡角,两棵劲松配以杂树,形成近景。中景以著名的庐山瀑布为中心,水帘高悬,飞流直下,两崖间斜跨木桥和突出的悬崖,打破了直线的呆板,两侧巉岩峭壁,呈内敛之势,把人目光引向瀑布。瀑布上方主峰耸立,云雾浮动,山势渐入高远。但见群峰直插,回环掩映,争奇竞胜。
画中诗云:“庐山高,高乎哉!郁然二百五十里之盘踞,岌乎二千三百丈之巃崇”,“西来天堑濯其足,云霞日夕吞吐乎其胸,迥查嶂鬼乎擘,磵道千丈开鸿蒙,瀑流淙淙泻不极,雷霆般地闻者耳欲聋……公乎浩荡在物表,黄鹄高举凌天风。”此题气势豪宕,感情奔放,扩展了本画的思想境界,开阔了观者浮想联翩、思绪驰骋的天地。
用笔细密灵活,沉着稳健,得王蒙笔法精髓又别开生面,统一于淡赭褐的暖色调中,朴茂古拙,雅韵隽秀。此图是他学习王蒙笔法达至成熟阶段的巨幅杰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