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美术界来说,节假日是一个走向观众、拓展推广的良机,近年来正越来越受到美术人的重视。在“文化休闲”的大背景下,如何能在假日里吸引人们的眼球,提供优秀的活动、展览、作品,应该是美术机构、美术工作者深入民间、完善服务的焦点。在中国最隆重的节日——春节前后,记者在采编新闻时发现,许多美术机构,尤其是作为政府设立并管理的公益性文化单位,纷纷推出了形形色色的“迎新春”活动,文化艺术活动不仅没有冷清,反而都在大规模地推出,策划新展览,展示新作品,扩大活动宣传。“艺术过年”的气氛浓郁,这无疑是艺术服务人民、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的举措。对于在全社会培养一种进博物馆、美术馆的文化生活习惯,将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党的“十七大”以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对于美术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展览免费、服务提升”思路谋篇布局,文化艺术活动在近几年有了进一步的质量提升。但是。针对节假日人们的文化艺术需求,尤其是中国人所普遍重视的“春节”,众多的美术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实有一些实在是不那么“用心”。要么是“牛年画牛”、“虎年画虎”的老调重弹,要么是“写春联”、“展卖年画”的老方一帖,再就是“往年回顾、新年展望”,以及新年再加上一些打着艺术旗帜的“慰问”和“团拜”,亮眼的新型美术活动不多。美术的假日服务功能,还需要策划者、艺术家共同努力,进一步完善。我们是不是应该思考: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可以满足人们的艺术审美需求?
中国美术馆在“应景”的年画大展之外,推出的“情境书法大展”,提出了“侧重学术性、突出主题性、彰显文化性,营造繁荣艺术、推动学术、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策划理念。通过一个普通的书法展览告诉人们,在我们普遍地把“书法”作为一项艺术技能的今天,书法实际上曾长久地植根于人们现实生活的实用需要中。无论是陶器刻符、甲骨文、石刻、手札、抄经、刻碑、楹联、匾额、条幅……都由使用这个基本前提,发展出成熟的中国古代书法文化生态。在书法逐渐远离实用的境况下,其生存发展的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艺术功能加强,带来创作空间的加大,但在“展厅文化”背景下,书法与时代生活环境、与人们的日常使用日渐疏离,这是当代书法无法回避的课题。由此而引申出展览的8个主题:新春盛况、山水情怀、殿宇庄严、乡居逸趣、居室风雅、西庭异彩、园林高致、百业文馨。对书法的形式与使用、内容与空间、意境与环境等进行探索,凸显了书法融入生活的审美价值。这样的活动,是人们在欣赏书法的同时,也获得了“书法文化”的知识,无疑是有看点的。
上海朱屺瞻艺术馆围绕着“生肖”这一传统题材,连续多年组织展览,除了邀请艺术家的作品,并且将社区居民和社区学校的作品纳入展示。还有艺术家题写春联、剪纸表演等活动,通过发行数千套明信片作为入场券的形式,使参观者有“参与”的乐趣,增加了喜庆热闹的成分,是服务深入的具体体现。如何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科学合理地安排,做到好戏连台,使观众常进常新,让大家知道美术馆也是一个可以选择的好去处。首都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机构在新春之际推出难得一见的经典作品展,对于许多专业人士或对艺术感兴趣的观众,则是节日充电的好机会。
创意是艺术活动的灵魂。对于越来越具有多元化选择的观众,美术界需要构建新型文化服务意识,探索开展艺术推广新思路。在展览年画的同时,是否可以复制一些经典作品赠予观众?走进社区,送上春联是否可以作为各级书法家协会的一项常规活动?能否可以有更多让人们在难得的假日里安静地思考学习,或者共同参与的艺术的、过年的美术活动?我想,这是艺术家和有关组织机构可以共同思考并推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