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70年代的新生代艺术家访谈录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3-15 16:02:29 | 文章来源: 雅昌艺术网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泡沫破裂之后,出生于1970年代的新生代艺术家突然大放异彩。他们是谁,他们有着怎样的叛逆和不安,及他们的投资价值

中国新生代艺术家的重要推手—北京偏锋新艺术空间负责人王新友至今仍记得2004年时,第一次被一位年轻艺术创作者的作品所强烈触动时的情景。王在2003年时专攻国画收藏,一个偶然机会,他看到1977年出生的女艺术家宋琨的作品,画面中的主角是一些青涩的中国当代年轻人,喝醉酒以后在酒吧里唱歌、跳舞,或者在街边的大排档上烂醉如泥,酒杯菜盘一摞一摞的堆在画布上,一下就勾起了王新友的青春回忆。王突然间意识到,现在的年轻艺术家的作品是这么入世,直逼人的心灵,而他以往所关注的艺术收藏则是比较出世的。这让王仿佛也获得了某种新生的力量。“我下定决心来做当代艺术,寻找自己喜欢的和未来有可能性的艺术家进行推广。”王告诉《环球企业家》。

市场很快证明王新友的选择是对的。出生于1970年代的一批艺术家的作品很快在2009年上半年崭露头角,很多作品的价格开始翻番增长,甚至也出现一画难求的现象。标志性的事件是,2008年,38岁的尹朝阳的油画作品《神话》在北京保利当代艺术夜场拍卖专场中,以616万元的成交额创造了新生代艺术家的拍卖最高价。

尹朝阳的故事并非个案,根据中国嘉德、北京保利、北京瀚海、上海泓盛、佳士得、苏富比等各大拍行的拍卖纪录,自2006年以来,已有8位出生于1970年代的艺术家的67件作品成交额突破百万元。把他们放置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大背景下,这样的拍卖业绩并不突出,甚至成交额的总和也抵不上一幅顶级当代名画,但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是,这一代中国年轻艺术家已然浮出水面。

“当代艺术市场泡沫破裂之后,立刻显现了一种现象:艺术市场在重组。一些有价值的主流艺术家的作品价格并没有出现大的调整,而年轻艺术家在拍卖市场开始绚烂起来。”王新友说。

70后肖像

在王新友看来,上一代艺术家以表现个体和社会的矛盾为主;与之相比,新生代艺术家一是摆脱了意识形态束缚,二是知识结构更成体系。已经得到普遍认可并具备一定商业号召力的新生代艺术家,在中国目前已有50多位,以宋琨、熊宇、韦嘉、王光乐、范明正、吴迪、康海涛等为代表。在他们的作品中,集体意识少了,呐喊、苦恼、诙谐等上一代艺术家常用的符号性的元素不见了,个人意识得到增强。

熊宇出道较早,早期作品很多是大大的眼睛,空洞、盲目,表现了刚刚走向社会时的精神状态。近年以炼钢工人、农场工人、司机等劳动者的形象居多,加深了对理想和现实的思考。在2008年上海泓盛春季拍卖会上,《安静的流逝Ⅰ》以95.2万元成交。2009年,偏锋新艺术空间给他做了一次个人展览,作品销售出150%—他的作品一共有二十多件,不但展出的18件作品和剩余几件全部销售出去,还有藏家向画廊提出预定。“我们的条件是藏家不能挑选题材、制订规格,不能指定交付时间,因为熊宇不可能为了创作而创作。”王新友说,“熊宇的成功可以这样理解,当下社会需要乌托邦式的精神诉求,而熊宇作品恰恰满足了这一点。”

1   2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