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故宫珍品沧桑
仅就藏品总量而言,沈阳故宫是两岸三座故宫中的“小弟”。2006年,沈阳故宫博物院公布了“十大镇宫之宝”,其院藏文物数量也同时得到披露:2万余件。与北京故宫的100多万件、台北故宫的70万件相比,的确不可同日而语。
但即便是今天的藏品规模,也经历了好一番波折。沈阳故宫又称“盛京皇宫”,始建于公元1625年,乾隆时期又有大规模增建,是中国保存完好的两座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清朝迁都之后成为陪都,是清朝的“特区”,康熙、乾隆、嘉庆、道光4位皇帝东巡拜谒祖陵,每次都要在奉天宫殿临政或驻跸。与此同时,清朝廷将大量皇家珍品藏于沈阳故宫。其中,清朝皇帝的圣容、行乐图藏于凤凰楼;玉牒藏于敬典阁;满文老档、汉文旧档、历朝实录、圣训藏于崇谟阁;皇帝御用装备、青铜器藏于飞龙阁。鼎盛时期累积已达十几万件之多,使沈阳故宫与北京故宫、热河行宫(现承德避暑山庄)一起,成为举世瞩目的清代三大皇家宫廷文物收藏宝库。可惜的是,沈阳故宫的珍品先后经历了几次比较大规模的流失。
近代以后,因政局动荡、兵荒马乱,沈阳故宫几经易手,多次遭到劫掠与偷盗。
1900年10月1日,沙俄侵略军开进沈阳城,沈阳故宫也沦为哥萨克屯兵之所。在俄兵占据的两年半期间,沈阳故宫丢失和损坏的藏品多达万余件。
1908年7月,张作霖曾派人从东七间楼瓷器库中提出霁红小高瓶等精瓷珍品数件送人;同年,奉天巡抚唐绍仪以专使身份访美,行前也以奉慈禧太后旨意为名,提取奉天宫藏瓷器为赠品。
1913年底,北洋政府决定建立“古物陈列所”。于是由北洋政府下令,征调奉天故宫和热河行宫所藏清代宫廷文物运至京城。1914年初,沈阳故宫的古铜鼎彝、宋元明清书画、内廷玉器、御用武备、明清瓷器等共115199件,全部装箱运到北京。此后,这些宫廷宝藏几经辗转,分处数地,再未入藏沈阳故宫。这批文物少部分被运至台湾,大部分收藏在今天的南京博物院。
1948年辽沈战役爆发前,沈阳的国民党军政要员在撤退前,再一次将除文溯阁《四库全书》之外的沈阳故宫瓷器、铜镜、档案和殿版书运到当时的北平。至此,沈阳故宫文物已经丧失殆尽。
尽管沈阳故宫遭遇空前的厄运,新中国成立以后,重获新生的沈阳故宫立即获得社会各界的支援,陆续从南京、承德、上海、陕西等地调入一批文物。特别是从1954年至1980年,北京故宫先后8次调拨文物给沈阳故宫,使其藏品日渐丰富。
此次徐天福在挑选赴台展品时,更看重的是沈阳故宫藏品的特色和其所包含的独特历史,他说:“清朝发迹于沈阳,很多文物非常具有代表性。像大政殿两侧的十王亭,是清初八旗议事的地点,这种君臣共同在故宫内办公的‘合议制’现象,历史上也是很少见的,可见清朝在入关前后是有一些区别的。”因此,盛京宫阙也成为此次展览第一个重要单元。
据有关专家介绍,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流传下来的遗物甚少,只有沈阳故宫、北京故宫珍藏几件。努尔哈赤宝剑、皇太极腰刀,便是沈阳故宫的镇馆之宝。
另一珍品是皇太极狩猎制作鹿角椅。《清太宗实录》记载:天聪五年(1631年),皇太极率兵攻打辽西大凌河城,用大炮轰击时,吓得山间野兽四处逃窜。一只惊慌失措的大鹿窜进大帐,被皇太极捕获,然后以其鹿角制成鹿角椅。清朝入关后,作为祖宗遗物,皇太极鹿角椅被珍藏在沈阳故宫内库。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东巡盛京时,都要“恭瞻”皇太极鹿角椅,已成为一项礼制。
沈阳故宫另一引人瞩目的珍品文物是一对清乾隆“画珐琅宝相花冰箱”,其表面满饰画珐琅宝相花和缠枝花卉纹饰,做工精湛,代表着清乾隆时期珐琅器大件器物的生产工艺水平。这对通过在隔层填入天然冰达到食物保鲜目的的古代冰箱,在展览上从来都是夺人眼球的“明星”。上述文物都很可能在明年1月在台北历史博物馆亮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