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美育是民族精神价值建设的重要途径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8-03 18:17:56 | 文章来源: 中国艺术教育网

“中国当前与世界发达国家在科技与经济上的差距为人所普遍认识,但在审美教育上的差距却为人所忽视,这对整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这是日前在“2010中国美育论坛”上传来的声音。由“北京现代音乐节”组委会主办的该论坛云集了国内外知名文化、艺术及教育界的专家学者,针对中国目前对美的感知力、想象力及创造力的教育极度欠缺的实际状况,深入探讨了美育对和谐社会发展、艺术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当前美育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

美育是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

“审美就是让人学会欣赏并爱上生活。审美是人类实现诗意栖居的一种方式,通过审美,通过情感宣泄、情感表达,让人少一点激愤,多一点平和;少一点呆板,多一点情趣;少一点郁闷,多一点快乐;少一点执拗,多一点深思;少一点功利,多一点人性。”中国美育论坛召集人、中国音协副主席、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叶小纲如此诗意的表述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德国耶拿席勒大学哲学教授沃尔夫冈·韦尔施则从全球化与信息化社会阐述了以艺术教育为重点的“美育”给当代人的价值塑造:“艺术可以提供让我们了解多样性的环境。艺术清楚地表明,同一原则可以产生多种实现方式,所有这些享有同等权利。因此,艺术也确实成为了学习生活的学校。它唤醒并且培养了我们的敏感性、理解能力以及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不同方法以及如何度过一生不同想法的包容。”

“美育在当代最根本的是承担着培养‘学会审美的生存的一代新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任。”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任曾繁仁指出,新时期以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的深入,我国经济社会大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人文精神缺失的问题,美育承担了人文精神补钙的重要作用。美育是中国创建和谐社会、进行社会精神文明乃至民族精神价值建设的战略行动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认同,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中国西方音乐学会会长杨燕迪等认为,美育指向着人的感性素质,感性与民族的核心价值有关,缺失相应的感性素质,人们将很难体会到生活的幸福感,对生活的美感追求也就缺失,中国社会发展出现的环境破坏、城市建设混乱乃至工业产品设计薄弱等各方面的问题,深层原因都与不重视感性素质的培养有关。

当前中国美育面临的问题

与会专家指出,在我国当代的教育理念中,即便“美”与“德智体劳”并提已有相当长的时间,但美育在我国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并未被看作个体和社会不可或缺的事物,导致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中美育的可有可无乃至名存实亡,近年来素质教育的提倡使得艺术教育获得一定程度的重视,但美育对于社会、民族发展和人的发展的根本性作用尚未得到完全认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美育孱弱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

进入新时期,国家正式将审美教育写入教育方针,教育部门制定了一系列加强审美教育的规程、规划和实施美育的课程方案,使之从教学实践上得到了一定的保证。但长期的积累使我国美育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依然不少。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美育艺术教育学科规划组组长周荫昌及曾繁仁等认为,从外部来看,美育教育还存在诸多制约,如陈旧教育观念、盛行的应试教育的制约等,重视理性和理性内容,忽视感性和感性内容;从教育内部来看,目前美育是教育领域最薄弱的环节之一,明显存在领导认识、课程师资与教育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尤其以西部农村最为明显;从美育学科自身来看,目前我们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在理论方面具有原创性的成果较少,在实践方面对于已经出台的各项规定都还没有落到实处。这种偏向在艺术教育本身也存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主任高建进指出,“音乐教育有德育功能、智育内容和美育功能,但核心是美育。当前学校音乐教育过分智育化,其原因是沿袭专业音乐教育方式,以音乐知识、技能为主体内容,以学会技能为主的功利目的。”

社会的发展也使美育面临着不同于往的新形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王一川认为,当前学校美育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正面临三大新挑战:一是从非中求美(非美的环境下寻求纯审美境界)转向美中立美(在泛审美环境下展开新的审美教育),二是从无中有知(从无知识程度上升到有知识的高度)转向知中出知(在知识过剩中传递审美知识直到实现知识创新),三是从由朴及文(由纯朴状态提升到文明状态)转向多中难择(在多元价值冲突中难于选择)。如何在泛审美的环境里实施美育,成为新的迫切课题。当代大学生对中外文化符号的感知呈现出高度的趋同性和理性化趋势,存在多重文化人格,因此美育课必须与时俱进:不再以单纯的精神性审美去开启青少年学生的心智,而是要在精神性审美与物质性审美的对话中,去探索新的介乎无功利性审美与功利性审美间的协调可能性,并且在个人化的物质性愿景与非个人化的集体性精神愿景之间寻求平衡和协调。

重视本土文化资源和大众传媒对美育的作用

美育关乎民族精神的建设,中国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在论坛上被与会专家反复强调。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谢嘉幸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里有着丰富的今天的审美教育可以汲取和挖掘的资源。在当前的审美教育中,要纠正只从西方文化哲学思想中寻找审美教育改革的启示之路的做法,多从中国传统文化里去寻找哲学启明灯,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田青强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于美育的重要作用: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列入美育教育的课程,能有效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使民族精神的DNA一代一代传下去。有关部门应该制定出可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课堂的方案。建议在小学阶段,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和乡土教材作为必修课,音乐课上让学生学会用方言演唱当地民歌,了解乃至演奏当地有特色的乐器,了解民间美术的代表性作品和形式等,了解并基本掌握当地民间舞蹈的基本要领等。中学阶段要组织当地教育部门和文化部门的专家共同编写并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程”,大学阶段要在中国的普通大学里广泛开设“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课,让学生通过选修课了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现状和主要内容。

在信息社会,美育不仅仅是通过学校教育来获得。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晶说,大众传媒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非常明显的态势担负起了社会美育的功能,且远比传统的社会美育更为集中,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使之在美育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远远大于传统的艺术形式,大众传媒理应成为当代美育最为主要的途径,且大众传媒应更好地担负起这个使命。

相关文章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