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毫功夺世与荷谦凝露的品格创造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10-09 15:10:17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现代人类主体尊严精神已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精神尊严。随着传统道德体系被更深入的砸烂,在摸索中构建新型文化乃至道德体系的过程中,他们的尊严,一方面在古老的废弃物中寻觅着可以修旧再生的精神支点;另一方面在灯红酒绿的前卫池塘里物色独一无二的尊严方式和尊严技巧。精选的种子与高鳞甲肥的水浇沃土,我不怀疑可能出现的奇迹。而有关“立牌坊”事体在国人心目中产生着巨大的文化心理阴影,容不得既想要强又不去要脸,既要开包卖淫又要索个贞洁名号这样的精神唐颓的下流。可以作一些渗透——艺术审美不是书画家的红包,而是观赏者的自我惩罚与甘心。如果再做一点抽象,我以为艺术是在狂放中的入微,是在细腻中的喷发,是在歇斯底里中的奋进。归根到底,艺术是人类窃取世界经验又盘活个人才智中有益成分后再生出精道的生活现象。艺术出轨是乱世情形下的龌龊之举,而道德的目的与艺术的根本规则,是绝力用自己的艺术改变社会风尚中某些缺憾和社会道德内部存在着的某些缺失。艺术家们是善良的人群,他们的行为不在于是否留长辫子蓄大胡子,而在于合乎使人具备的崇高道德品质这一规范。在我看来,如果艺术是心灵的招牌,那么,艺术就是道德的标本,就是国民气质的体现,就是富于驰骋想象的科幻大片。因为,艺术的表现就在于情操的孕育和艺术意义的成活以及美感的蕴含,同时也是隐潜在所有形形色色的哲学体系和文艺流派的辩证发展之中。而我们记录艺术的目的,就在于记住我们来时的回路,拓掘我们即将去向的前途,并以此来验证人类艺术起源与艺术必须延展的良好愿望和更理想的愿景。

艺术与人品风格应当是艺术和人的德行的叠加。它不但是艺术的人品风格问题,而且也是艺术家本身的道德与人品以及风格的完善问题,是艺术家精神世界终极良善的最后归宿。人品指人的质地,属于原始与后天共生材料本体;而风格属于人性外化后形成的对象印像的表象,是通过形态举证启动情态运行的一种呈现感官事实。换言之,原始人品与进一步创造以及风格的形成,是德行整体水平的情态暴露和形态托世,是一种人文气质的精神状态最直接的严肃阐明。艺术的本身在现阶段,其主体功能是净化人们的心灵,满足人们的精神索要,减轻人们在生活中的种种不悦和由于不如意或遭攻击之后的精神痛苦。换句话说,是充实人们空虚的心灵,完善生活标准,增添自信力量,甚至是挽救生命。那么,作为人品风格,它是艺术家自身尊严与道德品位的表征。如果我们把艺术界定为是人品风格的完善和提高人们的审美理想,从而达到人文整体素质提高的话,那么,作为创造艺术的艺术家本身就必须有一种高度健康的天才人品和秀丽可人的待世风格。依据学理探究的细化原则:艺术家的自身情感实践和精神形而上的不振必然流露见诸于自己的作品中,它可能产生的作用是最后导致人文精神的惨淡衰落和人们现实生活的严重惰腐。艺术家只有对生活对人生有着虔诚的情怀理念和自觉献身的精神,从人生与生活的体验中发现新的艺术真谛和艺术真理,才能创造出真正有意义的艺术作品。自身的心灵与人品风格也会在整个陶冶过程中得到升迁与澄明。如果艺术家的作品不是为了表现内心的真挚与人品的完善而制造出来的艺术,只是为了表达个己私欲,或者干脆为了虚荣一把罢了,那么,这样的艺术作品不可能传达出艺术家本质的人品魅力和受人垂爱的清溪风格和自己内心的正义力量与刚毅的人文精神,他传达出来的可能意向,必然是粗俗的卑微甚至是流氓式的反动。

艺术家劣质的心灵和賊贱的情操,绝对是受人喝斥的轻篾。当艺术与自我人品有着密切联系的时候,卓越的艺术家们不是想象着与谁去投桃报李,而是在拼全力使人们的精神力解放,自信力跃升,生命力更旺!

小结

艺术不是一种浅薄的才情年华,而是更为深刻的心灵绽放。如果需要回归到艺术的本源,那便是,在人类文明进程中,艺术家的声名与他们的文化贡献和人类文明从来相伴而没有分离,而艺术本身也从来没有与政治、伦理、人道、天心和人类文明脱节!

而张济海先生,永远是我乃至谦虚人学习和敬仰的范本!

2010年9月14日——16日

于太平洋西岸玛嘎德书屋

 

作者简介

巴•钢普力布,男,蒙古族,号孤山居士。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从事文学创作和进行文艺理论研究,先后在美国、日本、菲律宾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多家报、刊、电台、电视台发表杂谈、散文、小说、报告文学、评论等不同体裁作品500余篇、首。1996年出版第一部文学专著诗集《爱到深处》,其后又陆续出版发行了《风情万种》、《力布诗集》、《力布新古诗集》、《力布新古词集》、《力布散文集》、《力布戏剧集》等共计25部书,七百余万言。文种涉及现代诗、古典诗、古典词、歌词、小说、散文、杂文、曲艺、戏剧、新闻、政论、文学评论、以及其它文艺评论等。有作品近40次获国内外不同奖项。

曾为余秋雨、于丹、易中天、仪名海、范愉、马明奎、波•宝音贺希格、王筱芸、林红、陈岗龙、楚鲁等12位博士和导师以及阿拉腾奥勒、赵本山、傅继英、庄美丽、马立宪、邱学飞、罗大勇、王玉水、刘光烈、胡霁青、任潤琴、王玉平、孤河、甘珠儿、韩永宾、宁馨儿、清泉、蛾眉、慕白严少、陈奕君、张雷、邵其宏、李晓宏、汪峰、邢长江、葛娜仁托雅、天骏、丰沛雪、通拉格、刘北山、张济海等当代优秀诗人、作家和其它门类艺术家写过评论和作过书序;并为已故相声艺术大师马季与前些年谢世的著名蒙古长调泰斗哈扎布和前不久离开我们的蒙古族歌唱家牧兰,中国蒙古族著名学者、诗人巴•布林贝赫等知名文化学者和著名艺术家写过评论和其它体材的文艺作品。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相关文章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