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韵•画韵
艺术来源与生活而又高与生活。张静深谙个中的道理。但要想高与生活,就必须到生活的源头中去。正因为此,她经常外出写生、采风,从生活中积累素材,到大自然中寻找灵感。济源市组织画家进山写生,她一次不落。大家翻山越岭,露营山间,因为常常只有她一位女性,又只有一顶帐蓬,她不便和男画家们挤帐篷,就只能自己在冷风中看护篝火。她为近距离地观察猕猴,数十次单独去太行山猕猴自然保护区写生,沐雨梳风,踏遍深山老林,常常追随猴群,一观察就是大半天,然后再勾勒出一幅幅猕猴素描。在猕猴区写生的基础上,她创作出了18米长卷《太行精灵》,38只猕猴在山林中跳跃攀援,姿态各异,栩栩如生,意趣盎然。山林、动物和谐相处,自然生态妙趣横生。她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审美情趣倾注于笔端,营造出一个纯净天然的艺术新天地。
张静爱梅,更把梅花视之为梅师梅友。为了画好梅花,她多次到北京中山公园、苏州梅园、鄢陵梅乡等地观察、写生。久而久之,生活的积累,她对梅花的神韵有了自己独特的感悟和见解。
1996年,她应邀参加了中国民族书画院组织的“民族书画万里行”采风团,先后到祖国的许多名山大川写生。这期间,她接触了全国各地的许多画家,虚心求教、细心揣摩,感觉绘画技艺提高很快。1996年,禹州市政府要到香港举办“中国钧瓷香港国际研讨会”,面向全社会公开招标会徽设计。她设计的会徽一举中标,并被研讨会组委会聘请为美术设计,参与了研讨会的全程设计,又编辑出版了《中国钧瓷珍品集》、《中国钧瓷》等画册。
1997年。她在济源成功地举办了个人书画展,这在当时的济源成为一件轰动的事情。凭借着这份执着与努力,张静在济源及周边地市成为家喻户晓的画家,收藏她的作品的人逐渐多了起来。许多青年人结婚,都为能在新房里挂一幅她的梅花作品而自豪、而炫耀。
张静的画路很宽,山水、花鸟、人物都能画,而梅花是她最爱的题材。她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坎坷崎岖,经历了无数的失意和磨难,但她没有知难而退。她画梅,梅花的精神、品质,反过来又是激励、鼓舞她不懈追求的动力。她画的红梅,神清气爽,超凡脱俗,品质高洁;她画的红梅,铁骨铮铮,枝挺花艳,暗香沁人,春意盎然,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她的《报春图》笔墨简朴清雅、苍劲率意,笔墨生动、神韵沛然、气势博大,融合传统文化艺术和现代审美意趣于一体,表达了梅花的高雅、圣洁,观者耳目一新,心灵得到洗礼,灵魂得以升华,自然对群众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
她的《暗香浮动月黄昏》表现了满月澄明,夜色融融,月光下的腊梅枝茂花繁。她兼工带写,笔墨严谨,笔法飘逸、挥洒自如,是画家化身自然韵律之中,流荡着无限生机气韵的生命精神,临图观赏,似能嗅到空气中花香浓郁,沁人心肺。她通过花草、禽鸟、动物的自然美的描写来比拟人事,追求借物抒怀,缘物寄情的效果。
她的梅花扇面构图多样,布局简约,清丽雅致,色泽多变,在方寸之间尽显梅花的不同风姿和各种神韵。她从虚静中求淡雅,心神专注而又娴熟精到地驾驭着虚实相生的笔墨技巧,精妙地去构筑笔墨、色彩、造型与意境的和谐统一,传达着美与善的和谐主题。
1997年,张静在担任电视教学片《少林寺十大名拳》、《中国嵩山少林寺武功传世秘籍(少儿篇)》的美术编辑时,与少林寺结缘,她长期在嵩山少林寺体验生活、写生、创作,结识了许多武僧朋友。她在木鱼声中聆听高僧论道,在演武场上观摩少林拳法,对佛学有了全新的领悟,她非常想将这种领悟付诸于画笔,展现在宣纸上。当她听说1500年前,达摩祖师在嵩山面壁时,见寒冬腊月在嵩山绝顶有雪中红梅扎根山崖,凌霜傲雪时,灵感迸发,夜不能寐。她想:中国武术博大精深,而梅花则是中国人所钟情的花卉,如果能把武术姿态和梅花神韵相结合,通过国画艺术表现出来,定能得到全世界华人的共鸣,定能更好地弘扬中华文化。
多年的积累和感悟,一朝喷发。整整七天,她把宣纸铺在走廊上,趴在宣纸上,挥毫泼墨,一气呵成,创作出了一系列融少林武术招式于梅花傲骨的《少林铁骨红梅》。其中一幅高170厘米,长550厘米的《少林铁骨红梅》:山腰云雾弥漫,几道山岭上五六株梅树扎根山巅,发达的根系紧咬岩石,一副钢枝铁干,岿然不动之势;枝头梅花怒放,在氤氲的雾气上、黝黑的岩石上跳动着艳红的音符,顶风抗雪,凌寒傲霜。这幅画集山水画和花鸟画技法于一体,相互融合贯通,相映成趣,更好地表现了梅花的精神和品格,给观者的视觉和心灵以强烈的冲击的震撼。这种博大、深沉、鲜活与苍茫的宇宙、自然、生命的情怀正是艺术的至高境界。专家鉴定评语是:“笔墨苍劲,设色艳丽,形态生动,布局严谨,颇具神韵。”
张静的少林铁骨红梅组图,每一幅都是少林武僧的一个武术动作,她将小洪拳、大洪拳、六合拳、七星拳、梅花拳、炮拳、罗汉拳等的一招一式及禅意都融入梅花构图中,用国画这种国粹形式来表现。那一株株红梅,扎根山岩,根系裸露,咬定青山,岿然不动;她从佛教的博爱角度审视历史的沧桑与自然的变迁,去讴歌中华民族的凌霜傲雪、百折不挠的高贵品质和情操。
正是她的这个创新,使梅花的构图、笔法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层面!这是对中国画传承、发展的一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