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尚谊
题记
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14载,广延海外人才,创办设计专业,主持新址建设,靳尚谊在任期内做的几件大事,勾勒出了如今中央美院的轮廓。
77岁的靳尚谊还以开创中国油画“新古典主义”画风著称于世,成为同辈中极少数在拍卖市场迈入“千万”级行列的画家。近两年他的画尤为市场关注,拍卖成交纪录不断被刷新,《毛泽东全身像》以2016万元落槌后不久,《毛主席视察上钢三厂》又以2021万元拍出。
现任中央美院院长潘公凯这样评价靳尚谊:“他虽然是中央美术学院历史上任期最长的一位院长,其实却是一个单纯的美术家。靳先生作品的高明之处,在学识,在技巧,在阅历,但背后却是一种真诚,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
靳先生的家,在北京北四环一处不怎么起眼的小区,书房就是他的会客室。虽然不算小,却被书籍挤去了大半,一眼望去,占据一整面墙的书架上插满各种开本的画册,地上左一摞、右一摞地耸起齐腰高的书报与杂志,而那张硕大的书桌,也左右各垒起两尺多高的书,只留下中间一小块可伏案的空间。“我现在不看理论了,爱看文学作品,外国的、中国的,新的作家的书,我都看。”靳先生笑着说。
靳先生说话十分坦率,甚至是直来直去,听先生说话就像是品一杯陈年老酒,厚实、淋漓、回味绵长。了解他的人,会知道这是先生性格使然,但背后是他一贯的务实和诚恳。在自己的回忆录中,他曾概括地总结了两个“漫长”:一个是自己对油画艺术的掌握经历了相当漫长的过程;一个是“中国油画要走自己的路”,这是更为漫长的过程。
“甲等最末”考入北平国立美专
1949年,15岁的靳尚谊考入徐悲鸿任院长的北平国立艺专。入学考试成绩文化课是“合格”,素描成绩在20名甲等同学中名列最末。
数十年后回忆起这一决定自己命运的选择,靳尚谊说:“一是因为兴趣,二是因为免费。”在此之前,他只是个爱临摹连环画的少年,为了准备入学考试,才第一次接触素描,画了一个叫“阿克力巴”的石膏像。
1950年,北平艺专和华北大学三部美术系合并,成立中央美术学院,靳尚谊也顺理成章地由专科生成了一名少年大学生。那时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将在这里度过少年、青年、中年以至老年,并在日后成为这个最高美术学府的掌门人。
当年中央美院没有油画系,只有绘画、雕塑、实用美术三个专业。学生们学习的创作形式既非油画,亦非国画、版画,而是年画、连环画、宣传画。靳尚谊说:“当时的培养目标是从事普及美术工作、为大众服务的美术工作者。”1953年,他毕业创作的作品是一幅年画,名叫《互助组来帮忙》。
这期间,靳尚谊第一次接触了油画。那是1950年夏天,美院学生到工厂体验生活,要给厂里画一张毛主席像。本来这是高班同学靳之林的任务,靳尚谊却很想帮他画。他回忆说:“先是根据毛主席标准像的照片,在1米高的画布上打上格子,画上素描,然后再涂颜色。觉得一笔笔把颜色摆在布上,再把它们衔接起来,有意思极了。”靳尚谊画得极为认真,没几天就画完了。由于素描还行,画得还像,靳之林又帮他调整了颜色,算是完成了这项任务。“这是我第一次摸油画,我想,就是从这个时候起,我开始爱上油画的吧。”
本科毕业,靳尚谊留校师从油画《开国大典》的作者董希文继续攻读研究生,主要是攻素描,其间虽然也画过几幅油画,但直到1954年,在“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上,他才第一次见到欧洲的油画原作。学校要大家临摹,他选了一幅人物肖像《铁尔皮果列夫院士像》。没想到,一年后,这幅画的作者成了他真正踏上油画之路的启蒙导师,他就是苏联著名油画家、两次斯大林奖金获得者、苏里科夫美术学院教授——康斯坦丁·麦法季耶维奇·马克西莫夫。
《登上慕士塔格峰》——“马训班”的收获
43岁的马克西莫夫到中国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办一个培训班,培养中国高等美术学校的油画师资力量。这就是后来在中国画坛声名远播的“马训班”。进“马训班”要推荐,也要考试。面试的场面很隆重,一张大桌,考官坐一边,有文化部长、苏联专家和美院老教授,桌子前面放一把椅子,叫一个名字进去一个考生,往椅子上一坐,专家、教授、部长开始提问。靳尚谊顺利通过考试。除了他和詹建俊,马训班的其他学员都是大学老师,甚至是教授。詹建俊后来也成为著名的油画家,现在是中国油画学会主席。
在“马训班”,靳尚谊第一次听到了“结构”这个词。“我学素描时学了体积、空间、分面,但是没有结构。马克西莫夫讲到了结构,这些因素全串起来了,使我对素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首先要把人的骨骼搞清楚,这样观察人的动作就比较容易了,另外骨头是连结在一起的,等于是人身上的基本架子,肌肉和骨骼也紧密连在一起,是一个整体。我们通过光照的明暗起伏和体积,表现人的骨骼肌肉连结的特殊而复杂的构造。以此来检验我以前的那些画都是似是而非,这是我最大的收获”。
1957年,靳尚谊经过两年的学习后,完成了他在“马训班”的全部课程。这年春天,他开始筹备毕业创作,当第一幅构图被马克西莫夫否定后,他决定把中苏登山队合作、成功登上慕士塔格峰作为绘画题材。对这幅毕业作品,靳尚谊非常认真,专门访问了当时登山队的队员,借了登山服、登山器具,还请在美院附中上学的刘开业当模特,因为刘是混血儿,长得像苏联人。山上的石头则由马克西莫夫亲自修改。
“马训班”毕业展览很隆重,朱德委员长参观展览,还专门出版了画册。但靳尚谊花了很多心血的《登上慕士塔格峰》却非其中的佼佼者。马克西莫夫比较喜欢的是汪诚一的《信》、侯一民的《地下工作者》,还有詹建俊的《起家》。而对靳尚谊的作品,董希文先生看后说了一句:“你这张画气不贯。”
靳尚谊说:“他说得很对,我也感觉到我当时没有能力把多人物的场面组织好。”如今,已经成为大师的靳尚谊对“气贯”又有了另一层理解。他说,画面上气韵是否贯通,实际上体现的是修养够不够,技术水平够不够,对画面的熟悉程度够不够。真要达到气韵贯通,得经过一个十分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但追求的过程是很有意思的,完成之后是很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