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马克西莫夫:杰出的绘画家和教育家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2-21 14:33:49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序《马克西莫夫画集》

文/奚静之

20世纪以来,俄国文学和艺术一直受到中国社会大众的关注与热爱,中国文艺家们也从俄国文艺中获得有益的观念与技巧的借鉴。俄国文艺以其关注人生与关注社会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彰显于世,具有鲜明的民族气派和时代特色。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俄国美术就被鲁迅、徐悲鸿等诸位先生陆续介绍到中国,推动了中国现实主义版画、油画和雕塑的发展。中华人们共和国成立之后,当时的历史和环境进一步促进了中俄两国的美术交流,俄国美术作品展览常在中国举办,介绍俄国美术的图书与画册广泛地在中国传播,两国美术家人员的交往也很频繁。一些著名的画家如阿•盖拉西莫夫、梅尔尼科夫、韦列伊斯基等,都曾来华参观访问,并与中国同行交流创作经验。在中俄美术交流中,有一位俄国画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就是康•马克西莫夫。他曾受苏联政府委托,接受中国文化部的邀请,来中国举办了为期两年半(1955—1957)的油画训练班。他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油画家,传授了较为完备的油画教学方法。

马克西莫夫之所以被苏联文化部选为来华教授油画的专家,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其一,他是一位有成就的油画家,他的作品享誉当时的苏联画坛;其二,他是一位有教学经验的教育家,是莫斯科苏里科夫美术学院的教授,当代油画名家如特卡乔夫兄弟、萨拉霍夫、尼基奇等都曾是他的学生。马克西莫夫之所以立足于苏联美术界并在美术教育中备受人们关注,除了他的艺术天赋外,更由于他的勤奋好学与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他深谙艺术规律,对俄国与西欧现实主义绘画传统颇有研究,主张油画创作者除了必须具备写实造型的基本功外,既要敏感于现实生活与大自然给予的启发,也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性。他的艺术才能在不同的题材和不同的媒介中体现出来,他创作了不少革命历史画、风景画、风俗画、肖像画,他的油画追求在写实中传神,技巧精湛,素描功力严谨,速写生动,水彩笔触轻松,色彩活泼,富有写意精神。

马克西莫夫在中国的教学活动,是中俄美术交流活动中一段难忘的历史。其间,他不仅把俄国和欧洲的艺术成果带到了中国,而且亲身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由此在他的创作中也增添了中国元素。他的不少作品或在中国完成,或吸收了中国写意艺术的某些成分。从那时起,这位俄国画家的名字为中国艺术界所熟悉,他的作品被众多中国观众所欣赏,关注20世纪中国美术史和中俄美术交流史的各国专家,也以很大的兴趣关注和研究他的生平与创作。他的作品除了收藏在俄国美术馆以外,也被中国、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的收藏家珍藏。

康斯坦丁•马克西莫夫(Костантин М.Максимов,1913-1993)出生在离莫斯科不远的伊万诺夫省。他从小喜爱绘画,在中学时代经过一段绘画训练之后,于1936年考入莫斯科印刷学院油画系,不久即转到组建不久的莫斯科造型艺术学院(1948年改名为苏里科夫美术学院)学习。1943年毕业,因成绩优异留校任教,1946年跟随著名油画家利亚日斯基当研究生。利亚日斯基是一位卓越的肖像画家,20年代曾以《集体农庄女主席》和《女代表》两画在苏联享有盛名。1946—1955年间,马克西莫夫除了教学任务外,还先后创作了一系列使他成名画坛的佳作。

历史画《库图佐夫在红村》创作于1946年,这幅画的素材来源于1812年拿破仑入侵俄国的一段历史。在二战后描写本民族历史上著名将士的英雄主义事迹的题材,在俄国画界是普遍的现象,马克西莫夫在库图佐夫形象的刻画上显示出不凡的技巧,使人想起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中对这位将军的生动描写。

1949年,马克西莫夫着手大幅油画《列宁的葬礼》的创作,画中再现了红场上人们送别列宁遗体的情景。后因政治原因此画未能最后完成,但在气势恢宏、人物众多的画面上,考验了马克西莫夫塑造人物肖像的功力。也在这一年,为纪念莫斯科建城800周年,苏联政府决定授予莫斯科先进工作者列宁勋章,并用艺术形式塑造他们的形象。马克西莫夫和叶芳诺夫(1900—1978)等四位画家一起,接受了大幅油画《莫斯科先进工作者在克里姆林宫》的订件。与此同时,马克西莫夫又画了一组《莫斯科名人像》,其中有地铁机械师、历史学家、工人、飞行员等肖像。因这些作品,马克西莫夫于1950年第一次获得当时苏联国家级的最高奖项——斯大林文艺奖。

1951年,由叶芳诺夫领衔,马克西莫夫和格里查依等五位画家合作完成了另一国家订件《苏联科学院主席团会议》,这是一幅描写数十位当时苏联学界泰斗的巨大画作。马克西莫夫完成了捷林斯基等四位院士的肖像。不同于50年代初苏联画坛上出现的许多色彩华丽、歌舞升平的群像画,这几位画家配合默契,用较为质朴的艺术语言力求表现苏联学者的风度、气质和精神面貌,从中可以看到艺术家对俄罗斯19世纪肖像艺术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苏联科学院主席团会议》一画的创作集体获得斯大林文艺奖,马克西莫夫第二次得到这一殊荣。

1954年,马克西莫夫在全苏美展上的《萨沙—拖拉机手》给画界和观众面目一新的感觉。这幅画以描写农村普通劳动青年生动朴素的形象,受到人们普遍的赞赏,苏联美术界的领军人物、油画大家约干松,在1955年的“艺术”杂志上撰写评述全苏美展时,对这件作品予以高度评价。权威的特列恰科夫美术馆收藏了这幅油画,并成为该馆的长期陈列。正是这件尺幅不大但有丰富艺术含量的作品,奠定了马克西莫夫在苏联艺坛的位置。

在马克西莫夫的早期作品中,除了上述历史画、群像画和肖像画,以及诸如《萨沙—拖拉机手》这些既有肖像特征,又有某些情节的作品之外,他还创作了一些风俗画小品,如《在小船上的孩子们》、《交售国库粮》等;和一些风景画,如《秋天》、《春来了》、《城郊》、《斯维尼格勒郊区的春天》等,他充分利用对色彩的敏感,或表现充满阳光、欢快明朗的自然景色,或表现天空大地气候的微妙变化。

1955年春,马克西莫夫作为一位成熟的、有丰富创作和教学经验的艺术家来到中国,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主持了全国油画训练班,对来自中国各地经过严格挑选的21位青年油画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培训。马克西莫夫对学员们侧重于油画基础和油画创作两方面的训练。他根据俄国学院教学体系制定了较为严谨和科学的油画教学大纲,通过循序渐进的课堂作业和室外写生步骤,加强型和色(即素描和色彩)相结合的训练,提高学员的造型能力;通过在体验生活中收集素材、酝酿构图以及从小稿到定稿的全过程,培养学员的构思和创作作品的能力。同时,按照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要求作品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1   2   3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