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阳作品
11月12日,广州画院新址暨当代美术馆奠基仪式在广州白云新城举行。11日晚,本报记者专访了出席奠基仪式的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他认为,中国艺术随着国家实力的上升,将进入一个更加蓬勃的时期。在此期间出现的许多现象,可视为当代中国将目光转向艺术,重新找回文化自信,并向自我文化传统回归过程中的必然。
谈艺术品市场
房子这样涨,艺术品也可以
中国的艺术品市场近几年火爆异常,拍场上天价拍品不断出现,“泡沫说”、“炒作说”因之而起,但杨晓阳对之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这些“天价”都不算“天价”,“现在看着高,以后看就不会觉得高”。艺术的价值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价格不断走高,代表的是艺术品价值的提升,“房子可以这样涨,艺术品也可以。”
杨晓阳说,从艺术品发展的规律来看,所有的作品都会走向市场。中国美术史上不管是过去的宫廷画,还是文人画,或者民间艺术,最后都走上这条路。而从艺术家的角度看,也有不同的发展方向:有专门针对市场,以卖画为生的;有生机无忧,自由创作,以“纯艺术”为追求的;也有“体制内”、官方的画家。这反映了艺术创作和社会需求的多元,很正常。但是艺术本体的发展,最终靠的还是学术环境、创作环境的宽松,以让画家能靠这个时代提供的基础条件,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并非简单的“大投入”就可以提升艺术水平。
杨晓阳认为,中国的美术馆、博物馆体系相较西方发育较晚,藏品在量上有不足,一度受场馆条件的限制,缺少整体性的展出、陈列机制,加之近200年来积贫积弱导致的自信心、自豪感的丧失,影响了人们对中国艺术的理解和判断。而西方在率先进入资本主义阶段之后,文化艺术的需求迅速爆发,无论从市场运作,还是理论构建,宣传推广方面都占据了优势,“去意大利,日本,坐很长时间车去看一件东西,是好,但也就一件,就是整理、宣传做得好”。不过随着中国的发展,这些情况会很快发生改变。
此外,最近经媒体曝光的“假玉衣”等事件,也动摇了公众对文化专家权威性的认可。对此杨晓阳认为,再大的“家”都有看走眼的时候,“所谓权威,是个相对的概念”,即使他在某次鉴定中犯了“错误”,通常也不会轻易影响他的权威性。而且对于古文物的判断,往往大家各有各的认识,但这只是学术观点的不同。在收藏界还有一个不成文的惯例:一件东西,当下的专家都认为是真的,就可以认定它是真的。法制的健全,程序的完善固然重要,但任何制度、程序都不可能万全,执行中也可能走样。
谈广东文化建设
广东是中国美术变革最大的受益者
在杨晓阳看来,近200年来,中国经历了一个由衰弱到强盛的过程,人的精神面貌也因之改变,文化的自信,对传统的复归成为潮流。在这个过程中,广东美术“是最大的受益者”,一方面,广东最早从文化、艺术方面开始改革,既突破明清以来泥古不化的痼疾,又从因外来侵略等而导致的民族文化摧残和迷茫中开出新路,“广东人总说自己是文化大省,但不是强省,实际上从这200年的历史看,广东就是文化强省,即使在"文革"时期也保持了很高的水平。”以纯艺术论,广东、广州有岭南画派,以实用艺术论,广东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就保持了高水平,改革开放后更长期堪称全国之最。这里有经济基础,有庞大的画家群体,有改革开放的思想和精神财富,艺术发展大有可为。
“广州画院迁新址是广州市委、市政府为文化建设做的一件实事,将为广州画院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杨晓阳还表示,目前国内不少地方的画院是有牌子无实体,或者有兼职画家无专职画家,广州画院此举会起到很好的表率作用。
对于“画院”的体制的争论声近年不时出现,如领导和评委会的口味会否制约艺术家的个性发展,如何保证画院画家的进入门槛和创作、学术水平等。杨晓阳坦承,在新中国成立前60年间,“画院比不过美院”,是美院起到了画坛的引领作用。这和国外的情况不同通常国外最好的艺术家不在学院里,而是自由创作。现在国家对画院是前所未有的重视,各地也在不断加强建设,可以预期画院会有大的发展空间。从职能分工上来看,美院应以培养学生为主,画院则应将中心放在创作、研究、引领潮流等方面,大家的社会责任和艺术功能有差异。现在国家画院在对老先生们的作品进行抢救性收集,同时也要求画院的在职画家留下作品,为中国美术存留一批重要的艺术和学术文本。
杨晓阳说,中国与西方的美术创作传统不同,古来就有画院传承,汉代就有宫廷画家,“毛延寿这样的画家,在宫中应该不会只有一个。如果有三位以上,那已经可以视为画院的雏形了”。宋代的皇帝如宋徽宗更是亲自主持画院,还有上世纪50年代周恩来总理的直接主持,都意义重大。画史上很多名作出于画院画家之手,可以说中华文化传统不灭,画院在艺术方面的传承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