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高平台——机制创新 行业范本
作为今后上海美术馆的永久场所,比现在上海美术馆大十倍的中华艺术宫,中华艺术宫的建设不是一个简单的量的增加,它是一个重要的转型,将为整个中国的美术馆行业提供参考的范本。
对于中华艺术宫来说,新馆展览方式、学术定位、人力资源、运营资金以及社会教育等都面临着机制体制的创新。中华艺术宫将借鉴海内外艺术博物馆的管理经验,创新管理体制,形成由政府主导、理事会决策、馆长执行、艺术委员会专业咨询的模式。
“机制一定是创新的。一方面,按照国家对于美术馆这种公益事业单位的政策确保其基本的运营成本,另一方面它不可能百分百地按老体制运行,会有一种新的模式,但这需要有一个探索的过程。”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艺术总监滕俊杰表示。
中华艺术宫将为公众提供更为宽广的艺术欣赏、交流互动空间,更将通过开设“假日专场”、“夜场”、“学校艺术教育专场”等公益性场次、利用馆内的教育服务设施,推动文化艺术普及工作。
正如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所言:“中华艺术宫的建设不仅是上海文化发展的大事,也是全国美术界的大事,就像当年的世博会一样,上海操办全国支持。中华艺术宫绝对不是上海一家的事,它应该成为全国美术的平台,成为世界的平台。”
艺术新格局——文脉传承 沪上突围
据中国美协副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施大畏介绍,按照中国馆的建筑格局分布,开馆展览可分为两大板块:在原中国国家馆,拟设立“海上升明月——中国近现代美术的起源”常年主题展览,保留多媒体版《清明上河图》,设立任伯年《群仙祝寿图》专厅,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制作多媒体版中国近现代优秀美术作品,用于长期陈列上海近现代美术史上的珍品;中华艺术宫的“海上升明月——中国近现代美术的起源”展览,可同时展出作品约1200件。这将是第一个完整展示上海以及中国近现代美术史脉络的长期陈列展,填补了此项美术展览的空白,也成为中华艺术宫最重要的展示项目。上海世博会最吸引人的展项之一、中国馆内会动的多媒体《清明上河图》,将保留在未来的中华艺术宫内,并增加其他同样用多媒体形式展示的中国近现代优秀美术作品。
零米层及原中国省区市联合馆,拟设立意在通过展出作品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中华民族的当代情感与智慧,展现中国当代社会的发展与成就的“锦绣中华——中国美术作品邀请展”;挖掘上海城市文化底蕴,展示上海城市历史文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并以此促进上海先进文化生产,推动美术事业发展,打造新的上海文化大都市形象“上海历史文脉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和用于陈列和展示具有重要美术成就、为上海和中国美术作出重要贡献并且且捐赠其艺术代表作给国家机构的全球华人美术家海内外的名家名作“名家馆”等。此外,与法国、英国、荷兰等国家的博物馆的国际美术交流特展也有了明确的意向。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指出,中华艺术宫的创意是世博主题精神的延续和落实,同时也是上海城市建设和文化建设的一个重大举措,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带来亚洲乃至国际艺术格局的变化。(中华艺术宫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