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从洪潮山水画创作的技法探索看,可谓呈现出“娴熟技巧、笔墨功力”。他既注重“表现什么”,也注重“怎么表现”,同时他又在寻找和探索新的造型语言与表现手法。因此,他的创作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嫁接起一座桥梁,融会贯通、自由畅达,构筑了一个独特的笔墨探索和艺术表现空间。如《明月空山寂》这幅作品,浓淡笔墨的过度、黑白虚实的呼应,渲染出苍润遒劲的自然气象,尤其是他在山岭的处理中,通过使用自己长期探索出的“蝌蚪皴”技法,使作品的风格放松、厚朴而富有变化,暗含着一种超乎景观具象的精神性。近年来,洪潮经常走出画室,到大自然中体悟与写生,在生活实践中探索笔墨之道,寻找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与丰富面貌。不脱离于作品的思想意蕴单独使用技法,注重在笔墨图景中融入人文联想、自然意趣与现实关照,将画家长期对传统绘画技巧的继承和笔墨创新综合运用,给人以浓烈的视觉张力和情感冲击,可以说是洪潮山水画创作的典型特征。
其三,从洪潮山水画创作的整体面貌看,可谓内含着“文化理想、精神意蕴”。他以水墨发问,通过画面作答,使其作品有种去除外在华丽和世俗浮华之后的深刻,是在对几千年中国传统绘画与现当代艺术思潮的现实冲撞中,不断思考、选择和再创造的结果,并进而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恢弘气质和文化立场。如《观自在》、《峥嵘铁骨》、《天都浴明光》等作品,满篇充盈着自然的灵气、文化的生气,借助画家的笔墨使其主观意旨得以深刻构建;而《初春》、《昔阳春晓》、《牧归》等作品,则“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将童年以来的体验与记忆升华为一种文人气质和思想写照,在对自身情感的开掘和反省中,身体力行地倾情描绘山水之文化魂魄。事实上,洪潮对于人生与世界的思索是多维度的,这决定了他的创作必然担负着文化使命和生命立场,浸透着一种在场的态度和社会责任心。在这个意义上,山水创作不过是他思想的一种自然涌现,是他崇尚的一种生活“境界”和面向未来的世界观。也许绘画并不是他的终极目的,他一直在循着生命自然和人文历史的脉络,忠实地记录和呈现纷繁复杂的现实——在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中,其创作集中物化为鲜明的艺术个性和精神感性,进而抽象为艺术审美的深层意蕴和自然哲学的深层思辨。
洪潮的山水画创作,有时并非一气呵成。他不一味地逞使才华、才气,他常常对画面、水墨、层次等反复推敲、反复沉吟,一幅画经过数天、甚至数月的思考和打磨,从起笔到完成,是一种艰苦的劳作到流畅的创作演变,也是一种独特的绘画语言的提炼和艺术风格的积淀过程,使得其作品思想和情感水乳交融、内涵和品质情思并茂。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感应世界的极地、人生的境况、内心的激情,从而引发观者的深长思考。因此,他的作品中往往潜藏着一种生命的意味、无尽的意象和存在的意义,它们豁达而乐观地滋养着人的心灵,传统与现代在他的笔下,和谐统一地融入静怡与自在中。
洪潮不仅是一位当代艺术“山水精神”的倡导者、践行者,还是一位中国画艺术精髓和精神本质的传播者。他不辞辛劳地在美国、日本、台湾等地和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今年以来,他开始携其画作走进国内著名高校办个展、开讲座,希望将自己心中的那份执著与理想,同更多的莘莘学子分享,让更多的青年学生受到传统艺术的熏染,在审美的力量中凝聚一个时代的文化情怀,使更多年轻的生命激情和向往,回归到我们这个社会本应具有的核心价值体系之中。
我经常从洪潮的山水画中读出一种文化的肌理,一种精神氛围的精心营建,以及一种对本真世界的无限期待——我想,或许这就是洪潮“山水精神”的真实存在,就是洪潮“山水精神”的寓意及“味道”。我以为,在时间和空间、形式与自然的综合互融下,洪潮的山水画必将被刻上永恒的精神烙印,凝固成呼唤生命价值、文化道义的全新艺术语境。
蔡劲松:教授、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宣传部部长
兼任北航文化与艺术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北航艺术馆馆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