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5日,“视象:中央美术学院当代造型艺术展”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此展汇集了中国最重要的艺术教育机构——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部分教师的近作,前往英国与伦敦艺术大学进行学术交流。既然是一个艺术教育机构组织的一次学术交流展览,这其中多少体现着处于艺术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们对于艺术问题及教育问题的思考和创作实践。“视象”,可以说是通过这一展览所提出来的研究课题。
何谓“视象”?我们先从“象”说起。“象”是《周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用语。《周易·系辞传》:“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我们经常说到“八卦之象”、“爻位之象”,这样的八卦、爻位的“象”,是因为“万物之体自然,各有形象,圣人设卦,以写万物之象”,这也就是“拟物取象”。这里的所谓“象”,不是“形”,而是一种超越于物质的“形”而上升为精神和文化的“象”。中国艺术所孜孜以求的“意象”,正本于此。
那么,“视”,在艺术中更多的与“视觉”涵义的“造型”相联系。视觉是生理的,更是文化的,视觉的能力是在培养和锻炼的过程中不断习得和提升的,视觉观察中的 “看”与“见”具有深刻的不同涵义,同时也可能是视觉习得的不同反应和结果。“造型”同样是一个学习、培养、修炼、创造的过程和实践工作,有什么的“视”和什么的“手”,才可能成为什么的“造型”。长期以来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过程和目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 “眼” 和 “手”的历练。
当然,只有“眼”和“手”是不够的,“思”成为了并重于“眼”和“手”,并超越于“物”与“形”的重要维度,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察、思维和表达方式,所谓“天象感气而文生”的“象”,参与并共构着当代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的新的文化景观,引发着我们新的思考。“视象”正是在这样思考的层面上被提出来的。
《乾卦》中《象》的解说中有这样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象”,不仅仅是关乎“思”,关乎“意”,关乎“超越”的形象,而且更是一种“自强不息”的学习进取精神,更是一种教育实践的重要命题。
该展览由中英双方共同策划,于今年九月至十月间在英国伦敦大学温布尔登艺术学院和伦敦Art@GoldenSquare艺术空间展出,受到了英国艺术院校师生及艺术界人士的欢迎,反响热烈。此次展览回国后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继续展出,希望与大家探讨在中英不同视角中观看中国当代艺术的新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