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大箴先生认为,作为近40年来活跃又低调的艺术家,杨力舟与王迎春身上弥足珍贵的正是活跃的思维和活泼的创造精神,这种创新精神在二人合作的《太行铁壁》中有突出体现。《太行铁壁》吸收了西画的块面造型与国画的大斧劈皴技法,这使画面同时具备了雕塑的体积感和现代构成法。而杨力舟与王迎春在创新的同时,作品也兼具不变的一面,这种不变表现为作品始终诉说的人文精神——劳动人民质朴纯洁的心灵和乐观豁达的精神世界,领袖们高瞻远瞩的睿智,是二位艺术家创作的永恒主题。
夏硕琦先生围绕二人的创作,提出了“艺术家应属于时代”的观点。他认为只有属于时代的艺术家才能够深刻真诚地传达时代精神。杨力舟与王迎春的作品恰恰表现为文化氛围、时代精神和时代生活的结合。站在艺术发展史的角度,20世纪的中国人物画已掀开了中国美术史新的一页,取得很高成就。而杨力舟与王迎春作为蒋兆和、叶浅予、徐悲鸿等新中国第一代艺术家的学生,在继承“徐蒋体系”写实水墨人物画上又做出新的贡献——由写实创作转向融入写意精神的巨幅创作。在此期间,他们的思想越来越解放,越来越回归传统文化,以写意精神为主干吸收各方面营养。这在他们一系列“时代经典”的作品里都有所体现。
王宏建先生认为,杨力舟和王迎春在八十年代初已经奠定了他们的艺术地位,他们的《太行铁壁》《黄河三联画》等代表作已达到很高成就。特别是《太行铁壁》呈现出了全新的中国画样式。这表明他们在写意笔墨与现代构成相结合方面已做出大胆而成功地探索。这种探索主要表现为吸收立体主义创作元素,从画面形式到内容精神,把人物和山完全融为一体,这种大胆的创新在当时思想高度统一的年代是尤为可贵的。
孙克先生从时代精神和乡土精神两方面分析了杨力舟与王迎春的艺术,他认为,二人的作品渗透着鲜明的时代精神,而正是特定的历史时代造就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太行铁壁》为例,这幅作品从主体到个体人物形象,皆出自艺术家源自内心的真诚表达。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当艺术家不再过多地将创作目光聚焦在历史题材时,杨力舟与王迎春的乡土题材的作品仍然继承了这种真诚,转为描绘对家乡热土的深深眷恋。
刘曦林先生表示,杨力舟与王迎春作为现实主义艺术家,应当录入中国当代美术史。虽然一些人反对将现实主义录入当代艺术,但若无视中国当代现实主义绘画的发展,无视历史题材创作在美术史上的位置,当代艺术便是虚假且不完整的。杨力舟与王迎春合力创作的《太行铁壁》、《太行烽火》等作品无疑是中国现代美术史的代表作,他们在美术史上的作用、位置和价值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在多元化的今天,当一些激进的当代艺术家极力否认现实主义,否认主流艺术时,他们的创作便是有力地证明。
吕品田先生认为杨力舟与王迎春的合作创作已成为一段佳话,他们给新中国美术注入了“辩证艺术品格”,这种“辩证艺术品格”体现在描绘宏大的艺术主题、具体的事件、结实的形象塑造和飘逸的用笔方面。这在他们的作品《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这种源于新中国美术的创作品格打动了千万观众。如今回望他们的创作,《挖山不止》便是这一品格的典型代表,这幅作品站在现代视角将中国绘画中诸如笔墨、虚实等要素做出全新阐释,并且在作品中融入了时间与动感,特别能体现当代品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