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万氏兄弟创作了中国第一部动画《大闹画室》,连同1941年的《铁扇公主》,这些带有民族民俗色彩及东方个人意境的动画创作,在当时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曾影响了亚洲实验影像的苏醒。本次获得组委会大奖的《猎人与骷髅怪》正是以这样的方式从数百件作品中毫无争议地胜出。它没有更多的新技术,而是以二维动画的方式为观众讲述了一个在藏区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一个猎人上山打猎,被骷髅怪盯上了,骷髅怪是100个死去亡灵的魂魄所幻化的,它在七天后就要吃掉猎人,猎人最终用智慧杀死了骷髅怪。作者白斌是藏族人,基于自己的文化背景,通过对藏族传统唐卡绘画艺术的研习与转化,以影像的传达方式,重新演绎了这一古老而原生态的民间传说。
白斌对早报记者说,“这个故事来自于母亲搜集的40多个民间口头传说其中的一个,这是很珍贵的文化遗产,我很希望能用动画这样的方式把它保存下来并流传下去,同时把藏族的民族文化传播出去。”片中人物对白语言精炼有趣,充满生活智慧。以故事流传地——康巴地区东部的甘孜方言表述,音乐以藏区牧人的山歌和传统民乐巴塘弦子为主要元素。该片是作者个人投资50多万元花费3年的时间制作完成,通过这部短片,白斌希望展示传统民族文化的美丽与保护和发展的紧迫性,也希望通过这个样本能发掘出东方文化在当下国际化语境中的生机与活力。
对于这部影片,评委会给出了这样的评语:这个作品在传统和当代之间建立了通道,将神话故事和现实互相结合,是传统的藏族文化和意境的完美呈现,给人以新鲜感。作品在美学上也有突破,色彩丰富且有装饰性,很有张力。
唐雅和杜玉凯制作的《争凳子》讲的是一个动物和人类在玩争凳子游戏,然而人类用了各种“聪明”的手段赢了动物,争到了最后一张凳子。故事隐喻了两层意思:一层是人类自私地向大自然索取,掠杀动物,不知反悔,到最后自取灭亡;第二层是想表达人们都在争取各种东西,可是即使争到了,剩下的也只是孤独与空虚。该片运用传统戏曲作为背景音乐,有一种东方巫术的感觉。故事简单,却表现了其在哲学思考上的探索。在画面的处理上,运用了大量的黑白表现形式,但片中的红色板凳显得十分抢眼,极具视觉冲击力。
余春娜的《须弥纳芥-6粗》使用3D技术,利用生物的动态来表现一种未来感,创造了一种新的动画语言。作品在场馆中搭建一个展示“道”的空间,让墙作为一种母体,孕育出各种形体,就好像整个世界都诞生于虚无中。该片在声音方面的处理也很大胆,以悄无声息表现出“无声胜有声”的意境。
令人欣慰的是,无论是蕴涵民间传说、戏曲音乐、老庄的哲学思考,还是有版画风格,追求现实生活故事的陈钦的《收集幸福》、良亮人的恰似林中禅修的即兴动画MV《竹林》,几乎都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但又无意说教,年轻作者在短时间内迅速传达出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个体感悟。在大众普遍感叹传统文化缺失的今天,这些年轻作者的作品无疑是令人鼓舞的。
水墨动画电影的创作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取得国际瞩目的成就,双年展此次也为水墨动画开设了两个单元:“经典水墨动画”和“复活的水墨世界”。在“经典水墨动画单元”,集中展映了《大闹天空(上、下)》、《哪吒闹海》、《小蝌蚪找妈妈》、《九色鹿》、《牧笛》、《山水情》七部影片,向传统致敬。“复活的水墨世界”集中展映了陈邵雄、陈海璐、黄洋、林俊廷、邱黯雄等独立影像先锋人物的代表作。
徐冰《汉字的性格》以和缓地书写汉字笔画“一横”开篇,这丰富的“一”孕含了“大千世界”:从微观的纸纹肌理到湖泊、碎石、芦苇、田地、树木、森林的渐变。作品阐述了汉字在几千年来是如何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性格,以及中国人看待及处理事物的方法。例如它表现了一个人从幼儿到暮年,在长时间的汉字书写训练中,练就在整体“关系”中平衡利弊的本事,即随机应变的智慧。
在所有获奖作品中,邓悦君《呓语》在水墨动画的基础上作出了大胆尝试,作品以人的五官为主角,用水墨来表现梦境。动画以粤语和普通话一问一答的方式结尾,而问答的内容就是庄周梦蝶式的“有没有见到蝴蝶”。组委会认为,这部作品“在二维和三维技术的背景下使水墨动画有了更好的突破”。
另外,邱黯雄的《新山海经》取自中国古代神话经典《山海经》,作品强烈谴责了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呈现出梦幻般的效果。
陈海璐的《对话》意在使观众在短短2分钟内与自己的固有观念进行对话。作品借鉴了传统水墨画的风格,采用了国画大师韩羽先生简练而幽默的戏曲造型,配乐也是传统古曲《广陵散》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