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油画《父亲》早已是众多展览上的“常客”,但此次参展,依然会给参观者带来意外惊喜——画家罗中立手书的一段创作经过,将在现场首次呈现。原来,当初罗中立曾画过多幅草图,始终无法把自己想表达的东西呈现出来,直到1980年,他偶然看到美国一位专画正面肖像的画家的介绍后,才真正找到自己的语言,又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才画出这幅作品。这幅作品的原名是《我的父亲》,现在的名称则是吴冠中提议改的。而在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梁江的记忆里,由于当时美术馆的收藏尚不规范,就连捐赠证书都是后来补发的。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美术馆曾举办了4000多场展览,其圆厅展墙素有“中国美术第一墙”之称,曾经留下过不少名家大作的身影。但是在此次大展期间,这里并没有展出画作,而是被装饰成为文字墙,呈现了中国美术馆50年来曾经举办过的重大展览的名称,以及参展艺术家的名字。
展览期间,整个圆厅也将被营造成阅览室的模样。所有重大展览的请柬、函件,与之相关的书籍、画册、图片和档案,还有曾经的新闻报道文字,都将按照阅览室的样式进行摆放,让不同年代的观众都能够唤起自己的观展记忆。“我们并不是专门为了做出亮点,因为任何一个展览的展品总量都很有限,想通过这种粗线条方式,尽可能为参观者提供足够多的信息。”范迪安说。
馆内揭秘
美术馆神秘库房可防核爆
在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梁江主管藏品业务。他开玩笑说,如果有人想从金库里偷拿100万元出来,很难全身而退;可要有人从美术馆的库房里取出一张价值百万元的画,只要将它叠起后插进裤兜里就可以走了。中国美术馆里的库房,收藏着几代中国艺术家聚拢起来的国家艺术财富,为了确保这些宝贝万无一失,梁江和馆内的工作人员每天都诚惶诚恐地工作着。
据梁江介绍,中国美术馆的藏品库房是在20多年前建起来的,其修建工作可不像是在地底下随便挖个深洞那么简单,库房与外面的土层隔开了几十厘米的距离,还设置了两道水密门。这两道大门由二三十厘米厚的钢铁制成,只有用起重机才能吊起来,其坚固程度甚至可以防核爆。另外,库房还严格参照了防火、防盗、防水和防虫的标准,不仅恒温恒湿,还特意充入了惰性气体,主要就是防止霉菌侵蚀那些金贵的藏品。
虽然梁江身为副馆长,可即使是他想要进入库房,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梁江解释说,任何人想要进入库房,必须要有多人在场做见证,而库房的大门还安置了密码锁,只有掌握密码的人同时在场才能打开。另外,所有藏品出入库房,都必须拍照片留记录,以确认是否有破损。
梁江透露说,等到中国美术馆新馆落成后,还将参照最顶级的国际标准设计库房,确保馆内藏品的安全。
独家对话
范迪安:中国现代艺术价值应有定论
和杨力舟、冯远等画家出身的前任馆长不同,中国美术馆现任馆长范迪安更多是以美术批评家和策展人的身份而著名。或许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在看待中国美术馆的定位问题时,他能够更多地从历史的角度来进行思考。在他看来,美术馆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建立起中国现代美术系列,并且使其在国际艺术史上获得应有的价值定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