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威尼斯双年展观察:双年展的中国角色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6-04 13:49:56 | 文章来源: 雅昌艺术网

从艺术家到策展人的主角转换

中国艺术家早在前十年间都以被西方策展人邀请的方式参展,而在2003年设立中国馆以后,中国馆的策展人更改为中国人,中国馆位于军械库的处女花园旁,紧邻东道主意大利馆,中国策展人包括范迪安和王镛、蔡国强、侯瀚如、卢昊和赵力、彭锋、王春辰等先后担任近年来的中国馆策展人,那年是中国当代艺术进入威尼斯另一关键的年份,中国当代艺术对于威尼斯双年展的参与从以艺术家为中心转移到以策展人为中心。

作为本届中国馆的策展人王春辰首次参与到威尼斯双年展之中,他在谈到本届中国馆的主题“变位”时说,变位象征的是事物在发展中的变化,特别是在过去三十年中,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艺术在其中发生了巨大的作用,而近年来中国当代艺术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内关注,在威尼斯双年展这样一个国际平台上如何准确展示中国的当代艺术其实是一个挑战,同时今年中国馆的大型油罐已经被拆除,所以中国馆主题同时也围绕着“变化中的中国馆”来进行。

到达威尼斯之后已经近一个月,王春辰一直忙碌着中国馆展览的布置与调试,还未来得及对其他大部分国家馆进行观看,担任中国馆的策展人让他成为威尼斯双年展上解读中国当代艺术的关键人物,他在展览现场忙碌着为观众介绍作品、艺术家和中国当代艺术,从VIP开幕式到观众开放日,他都亲自守在中国馆,为观众导览并发放资料,短短几天之内,从中国带来的关于中国馆的资料都已经所剩无几,每天不停的发言也让他的声音变得沙哑,在接受雅昌艺术网访问的间隙他还穿插着招呼参观者。

但他对于双年展的参与让他与之前的看法有了很多不同,对于威尼斯双年展的吸引力和现场感是他在其他大型展览上从未感受到的,他觉得无论大家对于威尼斯双年展持怎样的怀疑态度和批判态度,甚至或是质疑和反对以及不屑一顾,但这些都很难影响到它在今天全世界展示机制中的重要性和地位,“威尼斯双年展的观众如此之多,我从未看过任何展览这么多的人,参观者是如此国际化,比如从中国馆的角度讲,接触到的观众是非常国际化的,而且观众的交流也都很积极,参观者的专业性也都很强。”

站在国家馆的角度来看,王春辰谈到整个双年展给人的感觉是五彩斑斓包容性很强的,这在目前的中国来看能够达到这样的程度是几乎不可想象的,而且他认为说威尼斯双年展是西方的话语权并不准确,威尼斯双年展目前的开放成都很大,双年展今天关注的对象很广泛,而且很多获奖的艺术家都是小国家的艺术家和年轻艺术家,并非是只盯着世界流行趋势,“我们平时所以的媒体曝光多的和市场化的在这里都没有。今年的获奖艺术家有一个老太太,她创作了一辈子但是缺不被世界所了解,获得这个奖项之后她没有来领奖,发来感谢词说‘这是一个迟来的荣誉和鼓励。’从这个角度会发现他没有关注所谓流行的大牌艺术家,这个能看出一个整体面貌,它的兴趣点就像主题‘百科宫殿’一样,它的包容性至少通过评奖有这么一些迹象。”

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角色

无论对于主题展、国家馆还是平行展,大众对于策展人的展览主题和策展理念都比以往更关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至今都或多或少受到威尼斯双年展的影响,在对20年来的历史研究之后吕澎认为:“2000年,上海双年展开始采用接近国际规则的策展人制度,有不少西方艺术家参加了这次展览;到了2003年,威尼斯双年展有了中国馆,尽管这年的‘非典’影响到了中国当代艺术在威尼斯的展览,但是,设立中国馆表明了中国官方艺术机构基于自身的策略也开始了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利用,中国当代艺术的合法性问题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无论人们对中国艺术家参与威尼斯双年展有怎样不同的评价,事实上,正是所有关注中国当代艺术的人们的参与,使得中国的当代艺术渐渐为世界所知。”

对于威尼斯双年展上如此之多的中国当代艺术展览,王春辰并没有单独分开来讲,他并不认为中国馆就代表中国而平行展不代表中国,他说:“实际上中国的当代艺术走向国际化平台之后国外的人并不区分谁的展览和艺术更代表中国,唯一需要的是如何把我们带过去的艺术做一个更好的展示。

策划了《未曾呈现的声音》的策展人王林已经连续策划了两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他更倾向于谈中国当代艺术如何在国际上“发声”,他认为中国当代艺术是在全球化语境中和中西文化的交流当中发生的。

王林强调中国当代艺术现在实际上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而中国当代艺术则要在这个相互发声的过程中更具有自主性和独立性,他说:“所谓的自主性就是我们的活动、展示不是一种被动的被选择,而是一种主动的展示,这就有助于双向的交流。要对艺术创作产生作用,所以它会慢慢形成自己创作面貌的独特性。这种双向的交流当中其实艺术在不断地发声,我觉得艺术家的创造力会不断地被激发,中国当代艺术的创造性就会被不断地激活,这是一种新的状态,而且这个过程当中可能中国当代艺术所表现出来的这种独特性就会慢慢地呈现出来,因为我们的艺术家毕竟生长在不同的社会环境里边,而且也生长在不同的历史文化里。我觉得恰恰是这种独特的东西,这种不同的东西才是交流的一个前提和基础,反过来交流的过程又会促成这种独特性的产生,我觉得这就是全球化和本土化或者本土性的关系,或者说中国性和世界性的关系,只是谈论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其实这两个东西是水乳交融的,所以我们应该在国际舞台上去更自主地展示自己的作品,更充分、更自主、更主动地展示自己的作品,达成一种双向互动的、良性的交流,我觉得中国当代艺术可能还是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上一页   1   2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