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中间美术馆-艺术中国漫谈系列:绘画中的时间概念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6-14 15:05:10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李木、倪军、孙逊、冯良鸿四位艺术家就本期话题展开讨论

【艺术中国讯】 6月14日上午,继第一期关于当代绘画概念的艺术家漫谈对话之后,“中间美术馆-艺术中国漫谈系列”第二场在中间美术馆拉开序幕,本场主题为“禅学与当代绘画、绘画中的时间概念”,李木、倪军、孙逊、冯良鸿四位艺术家围绕该话题展开了思考与讨论。

不言而喻,艺术活在时间之中,但自古以来艺术与时间就不是简单的现代性的所谓单向关系,而是有着紧密的互动。特别是塞尚之后艺术史进入20世纪现代主义时期以来,在艺术中力求表达时间,以及时间中本应包含的生命、反思、体验等等诗意的一切,成为了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艺术探寻。

倪军:时间是主观的

此次对话由倪军主持,一开场他便结合美术史从普桑谈起,认为时间长期以来就被作为一个重要题材和元素被艺术家表现。针对该话题他谈到了艺术之外的一些领域对时间的研究,尤其是现代物理学,爱因斯坦在他的物理学体系中用到的“time-space”概念就说明了时间和空间的一体化以及时间与空间的融合趋势。在整个的人类文化演进中,思想家与艺术家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对于时间问题的认识。“有时我们觉得时间过得快,有时觉得时间过得慢,这就说明了时间是主观的。”倪军说道。时间因素可以蕴含于各样风格的艺术中,英国画家弗洛伊德的作品虽然写实,但是由于作画时间的推移,里面浸透了画者在不同的时间中对相同物象的不同体味,所以他的作品里也是包含着时间因素的,这也使作品充满了神秘色彩,有一种迷惑性。现代派艺术家如汉斯•霍夫曼、马克•托比以及马约尔、贾柯梅蒂等人的作品也充满了对于时间的表达。从这个意义上讲,收藏艺术品其实就是收藏艺术家本人以及与之伴随的气场、基因等人性因素。

李木:绘画表现“一路走过来的和一生走过来的”

绘画的发展史展现了对于时间的突破的过程,李木认为当绘画不再简单地表现时间定格时,绘画中便已经含有禅意了。整个谈话李木都特别强调时间观念改变的重要性,宇宙观的改变导致了时空观的改变。他认为绘画中应该谋求一种时间的拓展甚至无限,如同中国画家游历之后再进行创作一样,绘画应该表达“一路走过来的”乃至“一生走过来的”,而不只是在某个地点做瞬间性的简单写生。时间、速度与距离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真实只能蕴含在时间的过程中。照片虽然是一瞬间的定格,但是由于缺少时间,所以仍旧不真实。时间中是包含着生命的,所以绘画有时是一种对生命和时间的透支,梵高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对一个艺术家而言,在艺术中超越自己做到透支时间需要勇气。正因为绘画表现了艺术家的生命,所以才成为了时间的记录者,而艺术家本身也被时间记住了。

冯良鸿:收藏作品,就是收藏时间

冯良鸿认为相对于音乐的时间性而言,带有时间性的绘画是将时间概念融入绘画中并与空间发生关系。他特别举中国画的例子说明了这一点,国画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最终用皴、擦、点、染四个带有时间性的词汇概括国画中呈现给观者的一些画面效果,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时间在绘画中的融入。绘画的完成由于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其中包含着时间的堆积以及画者思维和思路的变化。因此,收藏绘画其实是在收藏时间。结合艺术谈到人生,他也认为人生的本质注重的是过程,“无目的,无意义,就是这样走过来”,这种过程实际上就是时间本身。他比较了弗洛伊德和莫兰迪作品的不同,认为前者作品是一种“观察和色”,而相比之下,后者更显得融通,可见后者包含了更多时间的因素。

孙逊:艺术能够留住生命,留住时间

孙逊结合具体的生活感受,谈了自己对时间的理解,他认为如同接触人一样,对作品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着更深入的理解。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其作品《小说的艺术》中曾说道:人生最大的悲剧就是抓不住当下。孙逊引用该观点,认为艺术家能够在创作的过程中把握住当下,所以他们的作品留住了生命,留住了时间。他还谈到了美国录像艺术教学用一半以上的时间讲论时间,认识到时间在整个现代艺术教育中的重要性,可见时间与艺术在当下是不可分离的。

在有限中求得突破进而实现对无限的追求,历来是艺术的浪漫式追求。绘画发展到今天,能够超越原来的定格式瞬间表现,并追求时间与空间在绘画中的结合,这本身就是一种绘画在时间向度上的延伸,也是有限向着无限的迈进。(文\刘全)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