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艺术品保养:油画保存与修复专业人才匮乏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8-20 10:03:46 | 文章来源: 颂雅风艺术月刊

油画作为外来画种传入国内的时间并不长,从20世纪初最早的留学热潮算起,油画的引进不过百余年历史,在修复方面自然主要借鉴西方的理论和技术。由于国画修复传承有序,历史悠久,所以自成体系,油画修复作为一个外来技术目前在国内并未与国画修复融合在一起,按照统一的修复理论操作,暂时在系统之外。而在国外,修复通常不是按画种来划分的,而是按照艺术品的材质来划分,如纸本类、有机类、金属类等。

据记载,在欧洲最早的修复可以追溯到罗马时期,这项工作主要是修整战争中受损的大理石雕像和金银器皿,执掌修复工作的多是画匠或者手工艺者。第一件被完整记录下来的修复案例是科波·迪·马柯瓦多(Coppo di Marcovaldo)的圣母像,宗教追随者在1200年底对其进行上色,当然这里的修复还未像今天这样科学系统,修复者大多带有虔诚的宗教信仰。663多年后,现代科学修复基础理论奠基者切萨莱·布兰迪(Cesare Brandi)(罗马ISCR文物保护修复高等研究院第一任院长)出版了《修复理论》,该书收录了布兰迪从业30多年的文物保护修复心得与经验。在这600多年里曾出现过许多理论,其中不乏针锋相对的理论,如瑟克·萨路德提出,修复后的作品不应区分出补色与原色,修复的地方表面应当与原作没有区别,与卡瓦路·卡塞莱主张的尽量避免添笔润色,以便保留可识别的缺损部分的观点大相径庭。

如今业界所共识的修复三原则可逆性、兼容性、可辨识性,正是出自布兰迪修复理论中所提到的材料的三个特性。“可逆性”要求在修复的过程中所采取的任何措施都是可以逆施的,可使作品恢复至修复前的状态,也称作可去除性原则;“兼容性”指的是对材料的选择一定要与原作材料能够匹配,尽可能相似,避免因材料间的差异而带来新的问题;“可辨识性”是针对缺失部分的补全修复提出的,补全部分应当与原作整体保持和谐,色调保持一致,但也应注意要区别于原作。不管是哪个国家的修复师在工作中都默默遵守着这三个原则,这种现代修复理论也冲击着国内国画修复体系,在采访中,邓峰还结合这三原则向记者分析了,正确的国画修复也是符合该国际标准的。

中国油画百余年的历史浓缩了西方几百年油画发展的历程,并且有着很强的本土性,上世纪留学国外的艺术家们分别学习了不同国家的油画技术,既有日本化的油画,也有欧洲的油画。再加上这些艺术家在出国前多经受过国画训练,不少人带有将油画与中国画融合的情节,或许从画法上并非严格按照西方油画的步骤来操作的,仅从这一时期的油画来看,作品的风格就非常的多样。另外,国内的艺术家对材料的要求算不上讲究,再加上受条件所限也很难买到好材料,所以不管是颜料还是画布的选择都非常的随意,赶上困难时期,随便找个麻布袋当画布是很普遍的现象。所以国内油画发展的历程是非常复杂的,在修复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弄清不同时期、不同艺术家的风格、画法、所使用的材料等基本问题,这对修复来说是设置了难题,不过目前这块工作还是空白。一方面是由于意识上的不重视,另一方面国内修复领域人才匮乏,工作在修复岗位上的人员非常少。

目前国内从事油画修复工作的从业者多是在国外学习修复专业的海归人士,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油画修复师俆研就是从俄罗斯列宾美院修复专业学成归来的,他告诉记者,目前国内油画修复教育师资力量还很薄弱,相较于国外已经设立了几十年的学科,差距还是相当大,这也是聘用油画修复师的美术馆大多选择有国外专业学习背景人士的主要原因。

1   2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