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绘画

南京博物院将开放 大殿为辽代建筑风格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11-05 15:23:46 | 文章来源: 扬子晚报

经过4年9个月改扩建,南京博物院开放在即,不少市民尤其是建筑系、艺术系的大学生早已“按捺不住”,准备集体去“膜拜”。南博素有南京“最美的民国建筑”之称,但令人好奇的是,南京现存的民国建筑几乎都是明清范儿,唯独南博是雄伟壮观的仿辽建筑风。这座南京城里的经典建筑缘何与众不同?普通人如何关注这座建筑的独特之美?昨日,南博相关人员接受采访,一一道来。

揭秘前世 差一点就是“盛唐之风”

南京博物院素有南京“最美的民国建筑”之称,这座经典的大师之作,一直是南京最为醒目且耐人品赏的风景之一。近日,随着南京博物院改扩建后将重新开放的消息,有关它的新闻渐成热点。

除了历来对民国建筑怀有很深感情的南京市民外,记者在南京各高校论坛里看见,不少建筑系、艺术系的学生在打听南京博物院开放的日子,准备集体前去“膜拜”。而此前,东南大学建筑系就有个“不成文”的规定,这座建筑是该系学生必须观摩的作品之一。

但令人好奇的是,南京中山东路沿途现有多座民国建筑,但从外观上看,南京博物院显得风格独特,和其他民国建筑完全不一样。“它为何是这样的?”一位网友的发问,引发更多人的好奇。

记者了解到,南京博物院前身是1933年蔡元培等倡建的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原拟建“人文”、“工艺”、“自然”三大馆,后因时局关系,仅建主楼和“人文馆”,主楼即现在的南京博物院大殿。

原建筑方案为清代风格,后经梁思成和刘敦桢二位先生以独乐寺山门样式修改,呈现出这副模样。”昨日,南京博物院陈列展览部展览设计师李文彬向扬子晚报记者介绍,南博原为著名建筑师徐敬直设计,最初的版本和南京大多数现存的民国建筑一样,也准备仿清代建筑。

但后来梁思成在主持修改设计时,钟情于中国繁荣鼎盛时期的唐代建筑风格,然而在当时,梁思成手边发现和调查中国最早的古建筑只有位于天津蓟县的独乐寺,辽代建筑风格,彼时是1935年,“所以只好按独乐寺山门样式进行修改”。李文彬介绍。因为辽代距离唐代时间不长,在古代一种建筑风格持续百余年也算常事,因此梁认为辽代建筑应该延续有唐代北部的建筑风格。

“其实,如果再晚一些,南博大殿就可能做成唐代风格了”,李文彬介绍,两年之后,即1937年,梁思成先生在五台山发现了唐代的佛光寺大殿。

崭新看点 辽代风和明清风“对对碰”

“南博的建筑设计思想是力图突出中国早期的建筑风格,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同时区别于中山东路上其他几幢大屋顶的仿古建筑,因此采用近代仿古建筑中最为古老的建筑风格——仿辽式建筑。南博外观高大雄壮,梁柱斗拱粗壮古朴,四面起坡的丈屋顶星曲面翘起,虽然十分庞大,但给人轻快腾飞之感。”一位专业人士曾著文如此评价。

对于本就喜欢中国古建筑的李文彬而言,仿辽风格的南博要比其他明清风格的民国建筑“美得多”。在他眼中,唐代建筑的风格大气而不失灵动,呈现古朴庄重之美,但明清的建筑风格则显得沉稳有余,较为死板。

这座建筑究竟有哪些独特之美?换言之,普通市民应该如何看懂南博的建筑风格?李文彬推荐了四大看点,通过这几大看点就能直观看出这座建筑与其他民国建筑不一样之处。

一大看点是南博大殿的立柱,细心的人可看出,这一排立柱中最外侧的两个立柱是向内倾斜的;它和第二大看点“屋脊”,构成这座建筑最为引人注目的外观,南博大殿屋檐两边呈弧形渐渐向上翘去,呈现出一种“升起”的状态。两处如此式样的独特设计让整座建筑既显得气势恢宏,又不失轻盈之感。

李文彬推荐的第三个看点是“斗拱”,唐辽建筑风格的斗拱拥有古朴之美,而且也是一个功能性构件,但后来至明清时期,斗拱已经“退化”成一个纯装饰性构件,在如今的南博大殿内,观者仰头就能感知到它的古朴之风。

而南博和其他民国建筑第四个较大的不同是其屋顶两脊的“鸱吻”。据李文彬介绍,鸱吻是建筑屋脊上的一种装饰构件,它位于建筑屋脊的正脊两端。传说鸱吻是龙的儿子,所谓龙生九子,鸱吻为其中之一,它好吞火吐水,因而被赋予避火、镇邪的意义,是中国古建筑中一个独特构件。

即将开放 南博门票开通网上预约

李文彬介绍,因为开工仅一年就遇到抗战,工程直到1946年才恢复进行,到1948年中博迁台,大殿还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状态,原规划的人文、自然、工艺三馆,只有人文馆勉强投入使用。“目前看到大殿的状态是1955年刘敦桢先生指导下完成的屋面铺设,墙体砌筑等装饰装修后的样子。”李文彬介绍,即使这样,这座建筑仍不失为一桩经典之作。

据了解,重新开放后的南京博物院,为了保证安全以及人们的参观效果,南京博物院参观免费不免票,观众需要提前预约后参观。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