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创意产业”的浪潮下,上海、广州、北京、重庆纷纷挂起了“动漫基地”的大旗,动漫产业正在成为一座“金矿”,引来各方人士开掘。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动漫并没有涌现出拥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作品,它的问题究竟出在哪?
动漫基地如雨后春笋
当“动漫之都”的头衔逐渐成为中国城镇化建设的一个特有词汇,这股风潮同样找上了刚刚开始走上规模化发展的动漫产业。事实上,中国正上演着一场“动漫之都”龙头老大的争夺战:北京、上海、成都、广州已是国家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发展基地之一;苏州正集聚起一批动漫大厂;常州要建成一个国内外卡通产品制造企业交易以及卡通产品集散的大市场,杭州、长沙、广州等也都在争做“动漫之都”。而关于“动漫之都”的落户问题,这些城市还远远不是全部。据不完全统计,对外宣传提出“动漫之都”的城市就已经超过了20个之多。
迄今为止,以国家级命名的与动漫有关的产业基地不下十数家,也许还要更多。全国许多省市的政府部门都表现出对动漫产业的热情,人们对动漫产业的市场前景普遍看好,巨大的潜在需求和乐观的市场前景,构成了诱人的蓝图。但是,一段时间以来,很难在电视媒体上看到中国本土的动漫精品,留在脑海中的记忆依然是《猫和老鼠》、《聪明的一休》、《机器猫》等国外动画片。至于国产动漫的相关衍生产品就更难看到了。
当然,也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奥运福娃的开发,但这是个特例。奥运会之后它的市场前景还很难预料。比较成功的是蓝猫系列,但是与国外经典动漫相比,蓝猫(《虹猫蓝兔七侠传》)的魅力还不能做到家喻户晓、老幼咸知。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鲜明的反差对比?问题出在哪里?是兴办的基地不够多,是基地的牌子级别不够高,不够响亮?还是党和政府的政策不支持?显然都不是。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化产业系包晓光主任认为,在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重视动漫产业,把发展动漫提高到“国家级”的高度。早前,政府相关部门纷纷审批了国家级的“动漫产业基地”,如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和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国家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基地等等。此外,各省市也纷纷出台自己的优惠政策,鼓励动漫企业在相关园区落户。《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打破对原有文化产品和服务按照载体不同分类管理造成的部门分割;有效地形成部门之间、上下之间的联动机制,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对推动动漫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为我国动漫产业注入发展动力。对于中国动漫产业的整体发展而言,是一个重大的利好。
产品开发是基地发展核心
包晓光认为,动漫产业基地与级别没有什么关系,只要做得好就是好的。所谓做得好的最终指标是要看企业终端核心产品的开发,而不是表面文章和形象工程。通过基地的方式给予动漫企业优惠的扶持政策无疑体现了党和政府发展动漫产业的决心和信心,对规模化经营、招商引资也会起到某种积极作用。这些积极的方面是应该给予肯定的。
包晓光说,从基地对动漫产业的作用来说,不应把动漫企业简单地看成一般工业,套用一般工业园区的发展模式,或者从这样的思路出发,势必会对动漫产业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优秀的动漫产品首先是动漫作品,它的第一生命是独创与原创。独创与原创的前提是蕴蓄在个人身上的文化生产力的解放与迸发。而文化生产力的解放与迸发需要市场的激励与调节,目前我国动漫产品生产与市场的关系可以说还是比较暧昧的,这种激励与调节的作用尚未充分显现。换一个角度来说,优秀的核心终端产品在数量上自然是有限的,它的诞生需要充分的耐心,浮躁的心态总是与它绝缘。
“栽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这一句话被中国城镇化发展中众多城市施政者反复强调着。当然,对于被称为“朝阳产业”的动漫产业,这一定律也被视做通行不悖的金科玉律。各地在定下大力扶持创意产业乃至动漫产业的基调之后,随后的基地建设与优惠政策也近乎神速的变为现实。
但是,事实上中国目前大大小小的动漫基地都存在着融资困难、动漫产业链缺失、企业流动性大的诸多普遍性问题。基地化发展或者对于产业发展来说是一剂良方,但绝不是“一针灵”,更不是“万灵丹”。
包晓光认为,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与繁荣尚需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动漫企业将要逐渐走向成熟,而且市场也会逐渐走向成熟。包晓光说,从产业角度来看,中国动漫生产要走向产业化还任重道远。这不仅是规模和集约化的问题,也是一个在内容生产与市场营销方面的创新问题。而内容生产与市场营销方面的创新在动漫产业基地的建设中是应该给予充分重视的。也许,要真正解决这一具有攻坚性的课题,还需要跳出基地的思维模式来考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