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展览推介 > 建构之维

中国当代艺术家集体“亮剑”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8-20 17:24:47 | 文章来源: 华龙网-重庆日报

8月18日下午,北京,中国最顶级的艺术殿堂———中国美术馆门口,一个四肢着地的不锈钢人正“咧着嘴大笑”,北京工业大学大二学生方源达好奇地钻进不锈钢人弯曲的身体,琢磨着那耐人寻味的“大笑”。

不锈钢人是艺术家岳敏君的最新雕塑作品《弯曲的维度》。昨天,是它与公众的第一次见面。

下午4时,美术馆内,罗中立、方力均、王广义、张晓刚、叶永青等20位中国当代艺术界最熠熠生辉的大家齐聚一堂,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馆联合主办,中国当代艺术院承办的“建构之维———2010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正式拉开大幕。

它是中国首次以官方的名义为当代艺术举办的展览;是备受关注的中国当代艺术院成立以来的第一次集体亮相;是20名特聘“院士”向公众交出的第一份成绩单。

“顽皮的小孩”有着强烈的责任感

在去年年底中国当代艺术院的挂牌仪式上,艺术家陈丹青曾笑言中国当代艺术院的这20位特聘专家都是“顽皮的小孩”,很难将他们聚在一起。

这一次,是什么力量,让这些一贯自由、独立的艺术家们如此整齐地亮相?

“谁都以为这群艺术家是散漫的。”在筹备这次展览的过程中,当代艺术院院长罗中立是最有感触的人,“大家都以为,要把这样一群人聚在一起,是一件太难太难的事情。”

然而,让人没有想到的是,每一个艺术家都对此事表示出了极高的热情。

8月21日,方力钧的个展也将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开幕,“这个阶段几乎是每一个艺术家最忙碌的时期,会有各种各样的展览要做。但是,谁都不会放弃中国美术馆的这次群展,因为它是中国当代艺术家整体对外展示形象的最好的机会。”罗中立告诉记者。

开展前两天,生于北京的艺术家冯梦波就一直泡在展场里布展,其认真程度不亚于此前他的任何一次展览。“我从小就是在中国美术馆里看着展览长大的。能够在这里办展,对我个人而言,极具吸引力。”

林田苗也将自己历时一年创作出来的作品《徽章》奉献给了这次大展。还有张晓刚、韦而申、徐冰、周春芽、展望……几乎没有人缺席。

“他们的内心深处,其实都有着作为一个艺术家的强烈的责任感。”罗中立不无感慨地对记者表示,这群人正在以自律的行为、前瞻的眼光和崇高的社会责任感,为中国当代艺术做出应有的贡献。

50多件作品呈现出当代艺术的风采

方力钧的《2005—2007》、王广义的《VISA》、刘小东的《青藏铁路》、邱志杰的《革命后的马远》……“建构之维”共展出了20位艺术大家的50余件(组)作品。

光头、笑脸人,这些熟悉的当代艺术符号在展览中都有所体现。然而,中国当代艺术30年的发展不仅仅只有这些。为此,主办方尽力呈现出过去30多年来各个时期和不同艺术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希望以此来呈现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脉络。

罗中立对记者介绍,在过去的30多年里,中国当代艺术从萌芽、发展,走向成熟,直到今天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可谓硕果累累,成就斐然。“但我们一直缺乏对当代艺术的梳理、交流、推广,而此次展览,目的即在于此。”

艺术家王广义此次展出作品的是1994年《VISA》装置作以及2004年油画作品《人民战争方法论之一》。

上世纪90年代,王广义因为创作《大批判》系列而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然而,当他开始频频出国参展的时候,在各个使馆等待签证的过程,却触动了艺术家的神经,于是就有个这件装置《VISA》。它是当代艺术家面对西方文化的进入首次进行的关于自身文化身份的思考。

而叶永青也选择了他著名的旧作《大招贴》和《涂点彩》系列。叶永青坦言,《大招贴》完全是在反思上世纪80年代的那种懑愤状态中创作出来的,“有很强烈的时代印记。”

冯梦波则在展览上展出了他2008年的作品《长征:重启》,这个最早关注全球网络文化和虚拟世界的艺术家的作品也具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除了各位艺术家的代表作品外,此次展览上,还有数十件新作首次与公众见面,包括张晓刚的《关于睡眠3号》、展望的《漂浮系列》、罗中立的4件雕塑及林天苗的《徽章》等。

血腥、暴力不是当代艺术的全部

血腥、暴力、叛逆、疯子……在很长一段时间,这些是公众对当代艺术的认识。

“当代艺术本来就是包容的、多元的。但暴力、泼墨水不是当代艺术的全貌。”叶永青这样对记者表示,相反,当代艺术家们在自觉地做着对现实和当下的思考、探索。从此次展出的作品中,也传达出这样强烈的信息。

烈女、淑女、御宅女、没女……林天苗的装置《徽章》选取了从古至今描写女性的词汇,并将其绣在缎面上,悬挂在半空中。“从中看到了时代的演变,还有我们‘90’后非常熟悉的网络语言。”一位上世纪90年代出生的观众对记者说。

观众何苗特别钟情于罗中立的雕塑作品,“它们展现了我们久违了的乡村生活。小时候,我们也会像《避雨》中表现的那样,扯一片大叶子挡在头顶避雨,感觉特别亲切。”

在参观完7个展厅之后,观众王彦磊对记者说:“我曾经以为当代艺术都是些前卫的、个人化的东西。但这次展览中,我看到了当代艺术家们对现实的思索。”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