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8月,我曾在台北《艺术家》杂志上发表过一篇介绍首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的文章《中国空前的国际艺术盛会》。我在文章开头兴奋而激动地宣告:
“中国——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历经百年风雨而步入中华民族复兴的时代,在21世纪之初,向整个世界进一步敞开了大门。
2003年首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The First Beijing International Art Biennale, China 2003, 简称北京双年展the Beijing Biennale),即将于今年9月20日至10月20日在中国首都北京举办。这是中国空前的国际艺术盛会,这是当代世界艺坛的一件大事,这是东方文明古国焕发的青春光彩,这是21世纪中华民族文艺复兴的伟大前奏。北京双年展创办伊始,就引起了世界的瞩目。”(王镛《中国空前的国际艺术盛会——2003年首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艺术家》2003年8月,第234页。)
三年多来,我们已成功举办了两届北京双年展,正在筹备第三届北京双年展。从初创时期的兴奋和激动情绪中冷静下来,站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高度,回顾和思考一下北京双年展的文化战略意义,总结一下北京双年展创办初期的经验,对于我们进一步明确北京双年展的文化战略目标,今后更好地筹办北京双年展,把北京双年展打造成当代中国文化的国际知名品牌,是非常适时的,完全必要的。这对于其他项目的文化产业发展建设可能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国际艺术双年展
双年展(Biennale或Bienale)是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国际艺术展览,由一个国际评审委员会评审。([英]奇尔弗斯编《牛津艺术与艺术家辞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54页。)
国际艺术双年展创始于1895年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1895年4月22日至10月22日,首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简称威尼斯双年展)在水城威尼斯的城堡花园举行,由威尼斯市政府主办。首届威尼斯双年展的官方文件宣称:威尼斯双年展代表“无国家区分的现代精神的最高尚的活动”,同时也是“对我们(意大利)艺术家的教育”。这里的“现代精神”主要指19世纪末欧洲艺术从传统向现代演变时期的探索精神。曾经领先欧洲的意大利艺术当时已落后于法国艺术,因此威尼斯双年展主张打破国界的国际艺术交流,鼓励对新艺术的探索精神。首届威尼斯双年展特邀莫罗、沙瓦纳(旧译夏凡纳)、伯恩·琼斯、伊斯拉埃尔斯、利贝曼担任国际评审委员,这些欧洲著名画家都多少脱离了学院派传统,代表着当时的“现代精神”。首届威尼斯双年展共有16个国家参展,参展艺术家共285人,参展作品共500多件,参观人数总计224327人。当时的威尼斯市长塞尔瓦蒂科是威尼斯双年展的发起人,而今被意大利人誉为“未来的威尼斯市长”,表彰他对威尼斯市未来的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
威尼斯双年展是世界上第一个也是最著名的双年展,它不仅提供了国际艺术展览的一种流行模式,而且它本身就是当代国际艺术(主要是西方艺术)的风向标、晴雨表和观察哨。它并非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而是随着西方艺术演变而不断演变的变化模式。至今它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举办了51届。在连续举办几届之后,威尼斯双年展就已赢得“国际沙龙”、“艺术的奥林匹克”的世界声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48年威尼斯双年展恢复展览以后,它逐渐成为公认的国际前卫艺术的最重要的展出场所。由于它巨大的国际影响,其他国家的一些名城也参照威尼斯模式举办双年展,著名的有1951年创办的巴西圣保罗双年展和1959年创办的法国巴黎双年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许多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纷纷举办国际艺术双年展。国际艺术双年展以跨国界的广泛效应和两年一届的持续影响力,逐渐成为国际文化艺术交流的窗口和展示世界各国文化实力与艺术特色的平台,成为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的国际文化形象与国际文化地位的象征和标志。目前世界各国的双年展有些设立在经济、文化中心,如威尼斯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惠特尼双年展、蒙特利尔双年展、悉尼双年展、伊斯坦布尔双年展、约翰内斯堡双年展、光州双年展;有些设立在国家首都,如巴黎双年展、新德里三年展(双年展的变体)、达卡双年展、开罗双年展、哈瓦那双年展、伦敦双年展等等。
后冷战时代的世界文化战略格局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单极的超级大国借助经济全球化推行文化单一化,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国家抵制文化单一化,主张去中心化或多中心化,提倡文化多元化。近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文化多样性宣言》就代表了这种文化多元化趋势。美国艺术批评家迈克尔本森也曾经感叹:“美国的艺术体系不能再统治全球,大量双年展的举办便是这历史性变化的证明。”([美] 迈克尔本森《策划人的时代》,《世界美术》1998年第4期,第8页。)
达卡双年展的启示
2002年1月7日至13日,我应邀参加“2001年孟加拉国第10届亚洲艺术双年展”(简称达卡双年展)暨国际研讨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靳尚谊作为达卡双年展国际评审委员,我作为国际研讨会中国代表发言人参加了活动。在达卡短短一周的活动中,我受到了很多启示,感受最深的几点是:
1、孟加拉国是南亚的小国,面积仅14万多平方公里,人口却已超过1.2亿。尽管经济不发达,孟加拉国政府却不惜拨出巨款资助双年展活动。从1981年齐亚拉赫曼总统发起首届达卡双年展以来,现已坚持举办10届。本届达卡双年展共有亚洲、非洲、太平洋地区的42个国家参展。孟加拉国总理亲自出席双年展开幕式并为获奖者颁奖,文化部、外交部等部门大力配合主办单位孟加拉国艺术研究院工作。可见孟加拉国政府高度重视国际文化交流和文化外交,也具有长远的文化战略眼光。
2、达卡双年展基本上遵循当代国际艺术双年展的规范,但又采取了与西方国家的双年展模式不尽相同的组织、策划和展出方式。达卡双年展有时采取个人策划方式,有时则采取集体策划方式。目前西方国家的双年展流行以装置和视像为主,达卡双年展仍以绘画和雕塑为主,也有少量的装置和视像。
3、东方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经济全球化和西方强势文化的挑战。本届达卡双年展暨国际研讨会的主题就是“本土艺术:传统、身份与挑战”。与会各国代表在面临挑战,如何继承本土艺术传统,保持民族文化身份,发展东方当代艺术的问题上,基本达成了共识。
4、广大发展中国家艺术家都对中国举办国际艺术双年展寄予厚望。在达卡期间,他们纷纷向我询问中国有无国际艺术双年展,盼望将来中国能够在北京举办国际艺术双年展,盼望他们有机会到北京参展。我想,小而不富的孟加拉国都能够坚持举办10届达卡双年展,我们泱泱大国中国更应该举办北京双年展,也才不辜负广大发展中国家艺术家的殷切期望。
从达卡回国后,我越来越迫切地感到,从中国在世界文化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的高度考虑,中国要想领先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为21世纪的东方文艺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应该尽快付诸实施的重大文化战略决策之一,就是在北京举办大型的国际艺术双年展——北京双年展。
北京双年展的筹办
2002年1月21日,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联合举办的“美术理论界新年座谈会”在北京北苑宾馆召开。我在会上谈到了达卡双年展的启示,并提出了筹办北京双年展的建议。我的建议受到了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刘大为的高度重视,他委托我尽快起草一份可行性报告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呈递上级领导。
2002年2月4日,我起草了一份《关于筹办中国北京国际艺术双年展的建议和报告》。为了引起上级领导的重视,我在报告第三部分“中国举办北京双年展的世界文化战略意义”中强调指出:
1、中国举办北京双年展,可以在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逐步培育、增强和显示中国当代文化竞争的实力,迎接西方强势文化的挑战。中国作为第三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理应在当今世界多元化文化的发展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保持世界文化发展的均势或“生态平衡”。
2、中国举办北京双年展,可以在当今世界文化的角逐中抢占文化制高点,掌握文化自主权。中国艺术家参加西方国家的双年展,往往要受到西方策划人的意识形态或政治偏见的制约和左右。而中国举办北京双年展,文化自主权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展览主题、作品选择、评审标准和“游戏规则”都由我们自己制定,这样我们在与世界各国的文化对话中,就可以拥有平等的地位和独立的发言权与裁判权,向世界展示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艺术精品,避免一味迎合西方时尚、缺乏独立创新意识的流弊。
3、中国举办北京双年展,可以进一步加强国际文化交流,更好地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我们既要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又要摆脱后冷战时代的冷战思维定势,采取开放的姿态和灵活的策略。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当代艺术包括目前流行的装置艺术、视像艺术等形式,我们应该进行理性的分析和科学的批判,借鉴其中的精华,扬弃其中的糟粕。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当代艺术,我们应该格外重视,因为他们与我们面临着同样的挑战和机遇,处于类似的文化语境,承载着共同的文化命运,他们的当代艺术可以为我们提供更为切近的参照。
4、中国举办北京双年展,有利于将来把北京建设成为当代世界艺术的中心之一。从世界文化的历史发展来看,所谓强势与弱势,中心与边缘,都是相对的,可变的,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自强自立的精神。随着我们经济实力的增强,拥有几千年文化传统的东方文明古国,一定会迎来东方文艺复兴的伟大时代。水城威尼斯曾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摇篮,威尼斯双年展使她成为当代世界艺术的中心之一。古都北京历来是中国政治与文化的中心,北京双年展也必将使她成为当代世界艺术的中心之一,成为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东方文艺复兴的基地。
筹办北京双年展并非我个人的意见,而是中国广大美术工作者的共同愿望。在我之前,中国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陶勤、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中国对外艺术展览中心副总裁万纪元等人都提出过类似的建议。刘大为责成陶勤把我们的建议重新整理成文正式呈报上级领导,也受到中国国务院、财政部、文化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北京市人民政府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2002年9月,经中国国务院批准立项,北京双年展正式列入国家资助的重大文化建设项目。北京双年展是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大型国际美术展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为后援单位。北京双年展组织委员会决定在2003年9月举办首届北京双年展。
北京双年展创办伊始就实行集体策划制度。鉴于中国现行的文化体制和特殊国情,中国艺术理论家和批评家还不具备引领全国以至国际艺术潮流的独立地位和个人权威,个别艺术批评家的观点也难免片面(即使是“深刻的片面”终究是片面),因此北京双年展没有照搬西方通用的个人策划模式,而是由主办单位中国美术家协会的负责人、著名艺术家和理论家(包括艺术批评家和艺术史家)联合组成策划委员会,实行集体策划。集体策划的优点是可以发挥群策群力的集体智慧,避免个人策划的独断和片面,防止以个人的好恶代替公平的选择,兼容不同策划人的不同艺术观点和多样性探索,缺点是所取的往往是集体智慧的平均数,各种意见不容易统一,一旦意见统一了又可能抹杀个人独创的见解。个人策划与集体策划各有利弊,权衡利弊,就北京双年展来说,集体策划利大于弊,行之有效,这已被头两届北京双年展的策划经验所证实。北京双年展的集体策划制度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策划委员会全体成员平等协商,畅所欲言,少数服从多数,多数通过的意见由总策划最终裁定,集体合作的气氛非常融洽。而且这种集体策划制度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
2003年首届北京双年展的策划委员会总策划为靳尚谊、刘大为、冯远,策划委员有丁宁、水天中、王仲、王春立、王明明、王璜生、王镛、孙克、许江、刘曦林、邹文、邵大箴、李中贵、易英、范迪安、郎绍君、袁运甫、翁剑青、常宁生、盛杨、董小明、詹建俊、薛永年、戴志祺、魏小明,召集人是王镛、陶勤。策划委员会邀请意大利策划人温琴佐桑福(Vincenzo Sanfo)参加策划。
2005年第二届北京双年展策划委员的人数比上届适当精简,这样讨论意见更容易集中。为了便于开展工作,策划委员基本上都是在京人员。策划委员会总策划为靳尚谊、刘大为、冯远,策划委员有丁宁、水天中、王仲、王明明、王镛、孙克、刘曦林、邹文、邵大箴、李荣海、范迪安、袁运甫、翁剑青、陶勤、常宁生、盛杨、詹建俊、薛永年、戴志祺、魏小明,召集人是王镛、陶勤。策划委员会仍然邀请温琴佐桑福加盟,他依旧热情推荐部分国外优秀艺术家参展。
北京双年展的国内外参展艺术家作品征集分为特邀和应征两种方式,特邀中外艺术家名单由策划委员会确定,应征作品在全世界范围内征集。威尼斯双年展和圣保罗双年展的主题展人选,通常都由特邀艺术家组成,而应征则似乎是北京双年展的一种创造。特邀可以确保主题的实现和展品的质量,有利于巩固名家;应征可以扩大征集的范围和展览的影响,有利于发现新人。北京双年展采取特邀和应征结合的方式,并逐渐增大应征的比重,为国内外广大艺术家特别是名不见经传的青年艺术家提供了公平竞争、脱颖而出的机会,应征手续比五年一届的全国美术展览更简便直接,难怪第二届北京双年展世界五大洲69个国家包括中国应征的作品如雪片般飞来,数以几千计。经过策划委员会精益求精的评选,普遍提高了参展作品的艺术质量。北京双年展重视作品本身的水平而不是考虑艺术家既有的名声,旨在努力推出具有原创性的新秀。
2003年首届北京双年展成功举办以后,我曾向北京市政府建议把北京双年展列入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把北京双年展打造成世界闻名的中华文化品牌,这对于实现中国文化产业中的文化战略目标,将是一个事关全局的重要举措。
2005年第二届北京双年展成功举办以后,中国政府对北京双年展更加重视。北京双年展在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首都北京举办,具有一般城市所不具备的政治优势和文化实力,更加凸显出中国国家文化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2005年,北京市政府代表在第二届北京双年展开幕式上说:“北京双年展作为以北京命名的国内惟一的官方双年展,从诞生之日起就以其鲜明的学术主张在中国乃至世界艺坛独树一帜。北京作为全国的文化重镇,有义务在文化艺术的各个领域建立国家乃至世界级的品牌项目,保持在文化方面的先进性。在连续成功举办几届之后,北京双年展将成为北京新的象征,在北京的当代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006年9月公布的中国《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已将北京双年展列入“重点扶持知名品牌文化活动”。这表明了中国政府对北京双年展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也确立了北京双年展作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国际知名品牌的文化战略目标。
前两届北京双年展回顾
2003年9月20日至10月20日,首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在中华世纪坛和中国美术馆成功举办,共展出48个国家的329位艺术家的677件作品,成为“北京金秋最美的风景”。
2005年9月20日至10月20日举办的第二届北京双年展,参展范围扩大为69个国家,632位艺术家,778件作品。其规模之大,作品来源之广,在中国美术展览史上都是空前的,在世界其他国家举办的国际艺术双年展中也是罕见的。
北京双年展堪称中国空前的国际艺术盛会。两届展览累计参展国近百个,参展艺术家近千人,展出作品1455件,国内外来稿数以万计。北京双年展策划委员会的专家们认真审核,遴选世界各国艺术家的优秀作品参展,确保展览的国际性和高水准。有些享有世界声誉的艺术家代表着各个参展国的当代艺术成就,他们的参展作品构成了一部当代东西方各国的绘画、雕塑史;同时,众多颇具潜力的青年艺术家新秀的加盟,也构成了对未来的世界艺坛的前瞻。
北京双年展主展场中国美术馆和中华世纪坛,观众日流量超过两万,两届观众累计过百万。国家有关方面领导以及几十个国家驻华使节、文化官员和艺术家出席了开幕式或参观了展览。
两届北京双年展期间都举行了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各国理论家和艺术家代表在研讨会上畅所欲言,为北京双年展增添了浓厚活跃的学术气氛。
中国的主要媒体包括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阳光卫视、湖南卫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社、中国新闻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文艺报、中国文化报、《美术》、《美术观察》、人民网、新浪网在内的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网络等百余家媒体对北京双年展进行了深入采访报道,其中台湾《艺术家》杂志连续以数十页篇幅推出两届北京双年展专辑。
国外的重要媒体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葡萄牙、墨西哥、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的电视台、通讯社、报刊、杂志、网络等各类媒体,或拍摄专题片,或大幅报道,或竞相转载北京双年展的消息。韩国《中央日报》发表评论说:“过去一百年来,由欧美艺术支配着世界艺坛,如今有一股新的力量正在东北亚崛起,中国因北京双年展的诞生而可以与西方在视觉艺术领域一较高低,它也给韩国光州双年展以极大的启示。”
第三届北京双年展展望
目前我们正在积极筹备第三届北京双年展。为了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相匹配,我们决定把第三届北京双年展推迟一年,在2008年举行。2008年,举世瞩目的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中国首都北京拉开帷幕。与此同时,第三届北京双年展也将隆重举行。随着2008年第29届奥运会脚步的临近,第三届北京双年展已经得到北京奥组委的批准,列为人文奥运的一部分。第三届北京双年展是北京奥运会期间举办的惟一的大型国际美术展览,在主题选择、活动组织等方面都与奥运会协调和衔接,无疑这将会成为一次美术与奥林匹克的精彩对话。
届时,国际体育界和美术界的两大盛会——北京奥运会和北京双年展互相匹配,体育的圣火与美术的圣火将同时点燃,新北京将在五环的光彩中向整个世界尽情展现力与美的双重魅力。
为充分体现北京双年展与北京奥运会的关联性和一致性,从艺术角度表现和诠释奥林匹克精神和北京人文奥运理念,经北京双年展策划委员会集体讨论,第三届北京双年展的主题定为 “色彩与奥林匹克”。“色彩”是美术的代名词。丰富的色彩意味着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也象征着当代世界艺术的缤纷景象。“色彩”赋予“奥林匹克”更多绚丽、神奇、变幻的美。可以预见,第三届北京双年展的参展艺术家们,将从奥林匹克倡导的人类和平、和谐、共同进步的精神中获得启发,从当代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汲取灵感,形象地体现人们以身体、意志和心灵的整体平衡,实现力量与速度的完美结合,勇于接受更高、更快、更强的极限挑战,积极奉行一种昂扬向上的生命哲学,为展示力与美的北京奥运会增光添彩。“色彩与奥林匹克”,犹如美术与奥林匹克之间的一道彩虹,通过这道彩虹的桥,人类构建和谐世界的梦想将飞升到更高更新的境界。
2008年在中国首都北京,当来自五大洲的艺术精品成功凝聚全世界的目光的时候,借助奥运经济的大商业圈活力无穷的商机,将使海内外企业获得可持续产业扩展以及声誉跃迁的重要机遇。为此,我们愿意进一步整合巨大的社会资源,拓宽资金来源,吸纳社会赞助,以共襄北京双年展与北京奥运会同步登场的盛举。
北京双年展的基本策划思想
策划思想是当代艺术展览的灵魂。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是这三届北京双年展策划主题思想的基本依据。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当战争、恐怖主义、自然灾害、环境保护、贫富差距、种族歧视、宗教冲突等问题困扰着渴望和平、和睦、和谐生活的世界各国人民之时,艺术家应该自觉承担起为实现构建和谐世界的理想而尽的社会责任。这也正是北京双年展确定策划主题的现实针对性和基本出发点。
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世界各国文化的多样性面临严峻的挑战,文化的民族地域特色正在迅速消失,导致人类文化生态的失衡。针对这一问题,首届北京双年展策划的主题“创新:当代性与地域性”,旨在倡导兼容当代性与地域性的文化创新精神,保持人类文化生态的平衡,消除不和谐因素。这次展览集中展示了五大洲各国的当代绘画和雕塑艺术各具特色的表现方式。从中我们不难窥见当代艺术家力图寻求本国传统文化精神和符号,发现地域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中自我发展和自我更新的多种可能性。这也为世界当代文化艺术提供了新的经验和样式。首届北京双年展的国际研讨会,围绕着这一主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第二届北京双年展策划的主题“当代艺术的人文关怀”,表达了当代艺术对人类社会现实生活与公众的关注,对人类和平理想的诉求,对当代人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的思考,明确地提出当代艺术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的思想。这一高扬和谐思想的展览,通过大型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倡导和鼓励促进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审美取向,把建构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理念导入艺术领域,也体现出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经济和文化大国和平崛起的国家形象。展览的主题获得了世界各国参展艺术家的热烈响应,受到了国内外许多宣传媒体的高度评价。北京双年展总策划之一、中国文联副主席冯远,在第二届北京双年展国际研讨会上,阐述了当代艺术的人文关怀的意义,强调了在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引导下艺术的社会教育功能。他说:“艺术家的终极目的应当在于激励社会进步。艺术家所能赋予作品的力量和理想,正是在于改变并且提升人和这片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与环境的质量。”
第二届北京双年展结束后,世界各国的艺术家们不断发来感谢的邮件,有些艺术家自愿把自己的参展作品赠送给北京双年展组织委员会(外国艺术家捐赠作品现已累计百余件)。是什么原因吸引了世界各国艺术家如此青睐北京双年展?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北京双年展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尊重世界各国文化多样性与东西方文化平等对话的主张,获得了世界各国艺术家的认同和拥护。
第三届北京双年展策划的主题“色彩与奥林匹克”,同样而且更进一步地贯彻了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北京双年展将随着中国与世界艺术潮流的变化而日益丰富和完善,但不论今后如何变化,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展览的灵魂:维护世界人类文化生态的平衡和谐发展。和谐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不同文化的真诚交流、和谐相处,是世界文化和谐发展的动力,也是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保障。北京双年展始终把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作为策划思想的基本依据,通过当代艺术的展览促进世界的和谐、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幸福。
北京双年展的显著展览特色
北京双年展的显著展览特色之一,是坚持把绘画和雕塑艺术的当代形态作为其主要展出形式。这不仅符合中国美术创作主流的现实状况,也顺应了当代国际艺坛绘画回归的趋势。
在世界为数可观的双年展中,惟有北京双年展坚持展品以绘画和雕塑为主,以区别于其他双年展流行的以装置和视像为主的形式。这已经形成北京双年展与众不同的品牌特色。当然,北京双年展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是兼容的而不是排他的,任何有助于升华主题、抒发情感的艺术元素都不会被断然拒绝。展览的雕塑部分,有一些向装置延伸的作品;绘画部分,有些作品与摄影相结合,并广泛运用综合材料,融合多种元素与技法,增强了画面的视觉效果。总之,参展作品题材多样,内涵丰富,技法创新,风格新颖,多角度地探索着绘画和雕塑的新的可能性,显示出这两个传统艺术门类正在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焕发着新的生机与活力。
北京双年展以其鲜明的展览特色,致力于把北京打造成当代国际绘画雕塑艺术的中心,打造成可以同长期举办双年展而闻名世界的威尼斯、圣保罗相媲美的当代国际艺术名城。近两年来,我随同中国美术家协会代表团,相继到意大利2003年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和巴西2004年第26届圣保罗双年展现场考察,同时梳理了一下历史最长最著名的威尼斯双年展和圣保罗双年展的历史与现状,与北京双年展进行了初步的比较研究。与威尼斯双年展和圣保罗双年展相比,北京双年展属于后来者,刚刚起步。北京双年展需要借鉴其它国际艺术双年展的经验,也应该确立和保持自己的文化身份和艺术特色,这样才能自立于当代世界艺术之林。一位参展的瑞典艺术家说:“在欧美的当代艺术展上绝大多数作品都是视像、装置,在中国能看到如此众多来自不同国度的绘画、雕塑作品,令人耳目一新。传统媒体不应由于新的媒体出现而衰落。中国为世界提供了一个支点,倾斜于美国的全球当代艺术将渐渐由于中国的介入而趋于平衡。这是北京双年展与众不同之处。”北京双年展国际策划人、意大利文化中心主席温琴佐桑福曾经预言:“如果在世界的某个角落,艺术趋势会发生一次新的、革命性运动的话,那必定是在中国。”
北京双年展以构建和谐世界的崇高理念和打造当代国际绘画雕塑艺术中心的展览特色,预示着中国当代艺术的未来趋势,改变着世界当代艺术的现有格局,已成为国内外媒体关注的焦点。2008年,第三届北京双年展借助北京奥运会的东风,将引起国内外媒体的更大关注。
北京双年展创办伊始就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当代中国文化特色,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恢弘气度和吸收当代东西方各国文化精华的博大胸襟,因此能够从当今世界数十个双年展中脱颖而出。我们相信,在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与中国和世界各国艺术家通力合作,北京双年展将逐渐成为北京新的象征性、标志性文化活动,成为一个代表当代中国文化的国际知名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