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租院》1965年~2010年大事记

时间:2011-03-06 12:05:27 | 来源: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

展览>

《收租院》大纪事

1965年

5月11日,四川大邑地主庄园陈列馆向四川美术学院发函,请求派人支援雕塑创作。

5月24日,四川美术学院派龙德辉前往大邑地主庄园联系雕塑创作。

5月27日,四川美术学院决定派人前往,对选派的师生们进行了思想动员,还在校内进行张贴和广播,以示决心。

6月2日,四川美术学院师生们奔赴大邑。

6月4日,四川美术学院的教师赵树同和王官乙带五个雕塑系应届毕业生李绍瑞、廖德虎、范德高、龙绪理和张绍熙到达地主庄园后,开展准备工作。

6月23日,经过半个多月调查访问、参观学习、讨论研究,构思设计方案日臻成熟,正式动工。

8月24日,四川省美协负责人李少言和四川美院的沈福文教授来看望和了解,回去以后向全国美协和四川美术学院领导作了汇报。为了搞好《收租院》,本已毕业分配到云南和甘肃的五位毕业生,学校通过省际联系留下继续创作到底,最后还将分配到云南的三个学生转分配到地主庄院陈列馆工作。

9月13日,在创作的最后阶段,全国美协负责人华君武、王朝闻在李少言陪同下来到庄园视察工作,并将作品定名为“收租院”。

9月15日,四川美术学院伍明万和龙德辉带一年级新生隆太成、黄守江、李美述、洛加泽仁(藏族)、马赫土格(彝族)前往参加后阶段的创作。

9月底,基本塑完。

10月1日国庆节,为了满足观众要求,决定预展。

10月8日,四川美院领导王颂咸到现场,鼓励师生做好最后的工作。

 10月13日,全国美协副主席、著名雕塑家刘开渠来到庄园,并正式通知准备去北京展览。

10月15日,《美术》第5期发表了《收租院》的图文介绍。不久,《收租院》编写入中小学课本中。 11月初,在北京开始筹备复制泥塑展览,复制40个真人泥像,其余用大型图片展示。《文艺报》第11期发表《收租院》图片。

12月15日,《美术》第6期在《革命雕塑向前迈进的新起点》的标题下,发表6篇介绍,研究《收租院》的文章。

12月24日至3月6日,《收租院》在北京中国美术馆正式展出。

12月,郭沫若两次参观北京中国美术馆《收租院》展览,后又参观大邑地主庄园收租院,每次均题诗,共题诗三首。 12月29日,在《四川日报》中刊登了李少言的文章《向雕塑工作者学习》

1966年

1月4日,《人民日报》以正版的篇幅发表了王朝闻的《雕塑标兵——参观〈收租院〉泥塑群像》一文。

1月6日,以创作人民英雄纪念碑而闻名的雕塑家张开渠也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革命的内容,光辉的形象——谈〈收租院〉的成就》《文艺报》第2期同时发表了沈鹏的《创时代之新,创阶级之新》和程允贤的《雕塑艺术的巨大成就,阶级斗争的有力武器——〈收租院〉泥塑学习扎记》。《红旗》杂志第3期发表了蔡若虹的文章《毛泽东文艺思想的胜利——评〈收租院〉泥塑群像》。《收租院》部分复制品连同原作的部分照片从中国美术馆又移到了故宫神武门城楼展出。

7月11日,据新华社电讯的不完全统计,参观人数达到300万人次以上。

7月12日,《人民日报》再一次以整版的篇幅刊登了两篇新华社电讯,一篇介绍“首都广大工农兵热情赞扬大型泥塑群像《收租院》”,一篇报道“泥塑群像《收租院》受到外国朋友热烈赞扬。”

9月,在故宫奉先殿复制《收租院》,对原作进行不同程度的修改。

1967年

3月,中国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组织复制《收租院》,将翻制石膏送到阿尔巴尼亚展出,将图片送到越南展出。在极左思潮影响下,对《收租院》进行大量的修改,增加了“造反夺权”和“继续革命”两个部分。

1968年

外文出版社用多种外文出版了《收租院》画册,向世界发行。

1970年四川省革命委员会筹备根据中央的意思召集作者到大邑对原作进行修改。原作者想办法保留了原作,在隔壁小收租院内增塑作品。

1972年

德国卡塞尔文献展策划人邀请《收租院》作品参展,但因文革封闭未能实现。

1973年

完成重庆市文化宫复制,内容再一次被修改。

1974-77年

为了解决许多地方和国外要求能搬动巡回展出的《收租院》。四川省文化局向四川省革命委员会递交第48号文件《关于泥塑<收租院>的复制和再创作的请示报告》,省革命委员随即下发第43号文件《转发四川省文化局关于泥塑<收租院>的复制和再创作的请示报告》,并拨专款30余万元专款,成立“四川省《收租院》复制再创作办公室”,由四川美院和四川美协领导挂帅,调集原作者和四川美院雕塑系师生及少数业余作者前后4 1人,采用玻璃钢镀铜工艺在四川美院进行复制再创作。

1976年

采用玻璃钢为基体,表面镀铜处理的“新版”《收租院》获得四川省科技成果二等奖和文化部科技奖励。

1987年

7月16日,《收租院》部分作品在加拿大多伦多市场艺术馆展出,回国途径日本展览。

1996年

4月24日,在重庆四川美术学院和大邑地主庄园召开《收租院》国际学术研讨会。地主庄园陈列馆更名为“大邑刘氏庄园”,连同《收祖院》公布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9年艺术家蔡国强的作品《威尼斯〈收租院〉》在第48届威尼斯双年展上展出并获奖。

2000年

2月,《雕塑》杂志第1期发表四川美院教授王官乙的文章《《威尼斯〈收租院〉》获国际金奖的三点质疑》,同期杂志还发表了访谈《文化之间的摇摆——对蔡国强的访问》。

5月25日,针对蔡国强的《威尼斯〈收租院〉》,四川美术学院在重庆召开了“雕塑《收租院》著作权问题的新闻发布会”。

6月20日,栗宪庭、刘骁纯、巫鸿、隋建国、陈履生等参加《今日先锋》编辑部在人民美术出版社会议室,召开的“收租院与当代艺术”座谈会。座谈会就四川美术学院准备起诉蔡国强(旅美艺术家)及蔡国强在威尼斯双年展获国际奖的作品《威尼斯收租院》展开讨论。

2001年

9月,《收租院群雕》大型画册由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并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了“《收租院群雕》画册首发式”。

9月,四川美术学院举办“2001•雕塑《收租院》学术研讨会”。

10月,四川美术学院60周年校庆时,全套玻璃钢镀铜《收租院》群雕在美术馆第一次完整展出。

2002年

3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和贝尔金美术馆主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文化产品和文化革命”在温哥华举行。四川美术学院冯斌受邀以《“收租院”:文革前、文革中和文革后》为题演讲。

2007年中央财政给四川美术学院下拨专款300万元,支持四川美术学院将美术馆典藏的1973年至1978年“复制和再创作”的玻璃钢镀铜《收租院》群雕铸铜翻制。

2008年

2月,四川美术学院成立“《收租院》群雕铸铜工作领导小组”,正式启动该工作,至2010年9月,完成了全部作品的铸铜翻制。

4月2日,“《收租院》群雕铸铜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大会”在三会议室召开。

5月7日,“《收租院》群雕铸

铜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第二次全体会议,评审不同厂家铸铜翻制的作品,研究确定铸铜翻制的厂家。

9月至2009年1月,美国纽约亚洲协会博物馆举办 “艺术和中国的革命”展览,借展了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典藏的玻璃钢镀铜《收租院》群雕14件。

11月14日,“《收租院》群雕铸铜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第三次全体会议,审查验收第一批完成的14件作品。

2009年

5月至6月,上海美术馆和四川美术学院主办、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承办的“《收租院》大型雕塑与文献展”在上海美术馆展出。这也是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典藏的玻璃钢镀铜《收租院》群雕在国内第一次完整地展出。

6月,德国电视一台在展览前专门到重庆、四川大邑拍摄专题纪录片。在四川美术学院采访了罗中立院长、原作者王官乙、龙德辉伍明万和冯斌馆长。

9月至2010年1月,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典藏的玻璃钢镀铜《收租院》群雕参加了德国法兰克福申恩展览馆的“百万人的艺术”展,此次是收租院在国外第一次完整地展出,同时也是2009年法兰克福书展中国第一次受邀为主宾国的活动项目。

10月14日,“《收租院》群雕铸铜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第四次全体会议,审查验收第二批第一部分的42件作品。

2010年

9月至11月,《收租院》群雕受邀参加韩国“万人谱”第八届光州双年展。

10月8日,“《收租院》群雕铸铜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第五次全体会议,审查验收第二批第二部分的41件作品。 10月15日,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于四川美术学院70周年校庆期间,推出“《收租院》群雕铸铜工作汇报展”。展览通过“《收租院》群雕在新世纪的十年”展板、四川大邑县“大邑刘氏庄园博物馆”内的收租院泥塑群像长卷背景、和100件群雕铸铜作品,图文并茂地立体式呈现与梳理了《收租院》群雕从2000年至2010年间的文献资料、学术影响与铸铜工作脉络。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