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 三
1971 出生于山西
1996 毕业于山西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
2005 创办互象动画公司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访谈
SZIAB:您是什么时候从事独立动画创作的?以及您在独立动画的实验过程中遇到什么样的一些困难?您是怎么克服的呢?
皮 三:以前画油画,2000 年左右开始转成动画。谈不上困难,我喜欢自己找自己麻烦,我遇到最重要的一次反思,也是导致我做出转变,就是在2004 年。在此之前,我把动画当作当代艺术的一种实现方式,我在这个过程中寻找互联网、影像、动画之间交错领域的可能性,并做了很多作品,我试图打破界限和领域,喜欢那种媒介的不确定状态和非线性叙事。动画,是我当时最有力的表达方式。但随着作品的日渐深入,我发觉自己越来越被技术所迷惑,而且当时的很多新媒体艺术家作品里,也大量涌现追逐新技术的热浪,技术作为时髦而非内在表达的需要,它具有很强的诱惑力,往往是一个新技术的效果,引发一个艺术家的一个作品,还误以为是自己创作的新突破。
SZIAB:您认为独立动画和新媒体艺术与实验电影的关系是什么?跨学科与跨媒介实验对您有什么启示吗?
皮 三:我觉得目前发展阶段,学理的严谨划分对独立动画而言,意义不大,它的一部分必然属于新媒体艺术和实验电影,交错关系吧。但它还有很大一部分是社会化的,城市亚文化的,流行符号的。我自己的观点是,独立动画应该是独立思考的产物,强调表达的多样性和趣味。如果能保持它概念的丰富和自由,更便于它的发展,而不是更专业化。在这一点上,独立电影是个有趣的例子,在某个阶段和范围内它被赋予更多的政治性,所以,也许有的作品会很深刻,但也成了更狭隘的东西。当然,技术和政治一样,也会把独立动画变得狭隘,这是另一种趋势。我喜欢人们所谓的跨学科和跨媒体,但我对这个词的定义却不是很认可,“跨”——就是从A 领域进入B 领域,虽然带有某种侵入感,但本身还是类型化和专业化的概念。我想,我自己做的事情,和我喜欢的事情,都是故意概念站位混合,企图导致身份混乱的,我比起A 和B,更喜欢中间的那个灰色地带,不可命名的状态。这里的不确定,更加开放和自由,更具有破坏性。但对我自己,则更具有实践和建设性,这点非常重要。比如,我的《哐哐哐》动画,是网络动画,具备流行性,是具备千万传播率的商业大众作品;但同时,它也具有政治破坏力,曾经产生现实影响力;而且,也是美术馆的收藏品,所以,你很难定位它是什么。
SZIAB:您在独立动画的制作过程通常是团队完成还是艺术家个人完成呢?您有多少助手?他们的具体分工是什么?
皮 三:团队,但我没有“助手”,呵呵,没有人是为我牺牲的铺路石。我们是同事关系,在商业和未来的事业上,都具备长期经济共享的合作关系。我相信只有利益才是长久的,正如我喜欢公司企业结构,不喜欢传统作坊。我也不相信所谓艺术家的魅力,那是古典主义的情感忽悠关系,现代主义之后的人际关系是现实锋利的。再说我不敢也不想浪费其他人的创造力,谁都可能很牛逼。
SZIAB:您认为从事独立动画最重要的元素是什么?是技术、资金?观念?还是想象力?
皮 三:独立思考,然后才是想象力。保持独立思考和自我批判的能力,想象力和幽默是我能放松的保持这个能力的润滑剂。
SZIAB:您认为独立动画与作为创意产业的动漫产品的区别在哪里?
皮 三:一定不是技术、生产模式和人的区别,我觉得应该是作品是否具备独立思考的精神,是否具备创造力和想象力。我也不像很多人会理想主义的认为,独立动画就一定是非商业的。举例来说,日本已逝的今敏导演的动画电影都是商业电影公司制作发行,但对我来说,那些都是令人尊重的杰出的独立动画作品。
SZIAB:您的动画的经费来源是怎样的?作品的销售与展览的渠道在哪里?
皮 三:这是自己需要掌握的平衡,但显然,独立动画只是靠收藏是不可能生存的,它现实的一端接在哪里,就决定了你存在的方式通向哪里。我个人是不愿意依赖艺术销售和收藏的,我希望收入也是混合和多样化的,和它的形态是一样的,你也许不知道我是怎么活下来的,但只是知道我的作品渗透在你生活中。
SZIAB:您是如何理解“心灵世界”这个说法?您的动画的图像方法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来可以分析或者理解?
皮 三:呵呵,我其实并不喜欢这个词,“心灵世界”有太多的文艺和叙事情结在里面,我觉得作为展览名称本质上应该是反叙事的,即使它是以伪造叙事的方式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