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美尔浮雕中的飞虎(狮)形魔怪Anzu
解读专家:叶舒宪(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比较文学室主任 研究员;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会长)
从世界范围看,除了中国的虎文化外,目前仍被大家了解和关注的,还有韩国、印度以及中南美洲等国家和地区的虎文化。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院叶舒宪博士告诉法晚记者,尽管不能说虎文化发源于中国,但就目前来看,中国毫无疑问是虎文化的中心。
世界上不少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的虎文化,但随着时间推移,因为传承等问题,日渐成为中国虎文化的附属,或者说,成为虎文化的一个旁支。
印第安部落
王者特性成为氏族图腾
人类和虎的关系始自进化的漫长旅途。叶舒宪介绍,相对而言,在农业产生以前的狩猎时代,先民的生活更多地与虎相关。
一个引人注目的不同之处在于,熊和野牛等兽类曾经长久地充当狩猎民族的猎杀对象和食物来源,但几乎没有什么社群是以猎虎著称的。
矫健而凶猛的虎更容易使人心生敬畏和胆寒。在美国人类学之父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开列的各印第安氏族图腾表中,熊、狼、狐、野牛、大鸦、松鸡、蟾蜍、蛇、豪猪、海狸等野生动物出现的频率大大领先,只有极个别的氏族是以虎为图腾的。
例如,海湾诸部落中的克利克人二十二氏族中,排在第七位的正是虎氏族。其余诸氏族如狼氏、熊氏、鹿氏、鸟氏、玉米氏、土豆氏、胡桃氏和盐氏等,这些图腾物显然都是当地人的食物来源。
叶舒宪说,它们因为被人类食用而成为社会珍视的圣物,而虎则是以其超越世俗生活的王者特性而被尊为氏族图腾祖先的。
韩国
奉为神明不敢直呼虎名
1998年汉城奥运会吉祥物为虎,这是因为韩国人以虎作为本民族的象征。叶舒宪介绍,在民间传说和民间绘画里虎是最受欢迎的题材,是韩国文化富有特色的一面。追溯韩国崇虎的渊源,是由于古代朝鲜民族和满-通古斯民族狩猎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所致。
满-通古斯民族和朝鲜民族的先民自古生活在三江流域和大小兴安岭到长白山地区,老虎是这一带地区常见的猛兽。对于当地猎人们来说,老虎从来不是他们狩猎的肉食对象,而是他们萨满教神谱中的神明。叶舒宪指出,满-通古斯民族在平时不直呼虎名“塔斯哈”,只能改用敬称“祖父”、“王爷”、“官老爷”等。
一般而言,当地信仰将老虎视为山神。在朝鲜族高丽王朝第五代祖先虎景的神话传说中讲到:众猎人进山,夜宿洞穴,有一虎前来号叫,众人将帽子扔出洞外,让老虎选择吃谁。老虎唯独叼起名叫虎景的青年的帽子。
虎景走出山洞,突然洞穴倒塌,九人死于洞中。原来老虎是由山神寡妇所化,她前来的目的就是与虎景结为夫妻。于是虎景在婚后也化为男性山神。
希腊
信仰习俗派生“人神互换”
“对照中国东北的赫哲族神话《山神爷》和鄂温克族故事《老虎报恩》之类,就知道将老虎奉为山神是这一地区共同信仰的结果。”叶舒宪说,这个信仰习俗还派生出一个普遍的叙事主题,就是神与虎、人与虎之间的变形转化。
类似的故事在希腊神话中也有。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狄奥尼索斯为了引诱一位女仙而变身为老虎,该女仙则借老虎之助而渡过一条大河。后来为了纪念酒神与女仙的结合,这条河就起名为虎,即今日位于两河流域的底格里斯河。
公元6世纪阿兹特克石雕:一位新神由虎口中“吐生”。图片由叶舒宪提供
越南
法师用五虎神祈祷词驱邪
在不敢冒犯虎威的民族中,对虎的崇拜极为普遍,但崇拜的理由却千奇百怪。
比较引人注意的越南虎崇拜,其缘由和中国的文化源流就颇为相似。
叶舒宪介绍,古代越南人的宇宙观认为,老虎或虎精统治着太空四角。
红虎掌管南方,夏季与火属于它。黑虎掌管北方,冬季与水属于它。青虎掌管东方,春季与植物属于它。白虎掌管西方,秋天与金属属于它。
在这四只老虎之上还有第五只老虎,即位居中央的黄虎。
这一位置决定了黄虎要当红黑青白四虎的统领。越南法师用求助于五虎神的祈祷词来驱邪息魔,平定四方。
叶舒宪说,从文化源流上看,越南的五虎配五方的颜色,完全来自古代中国,只是将象征五方的五种动物全部让虎来充当。
印度
虎口寓意死亡是地狱入口
叶舒宪查找到的民族学的材料还表明,和中国神话中处于西极的西王母女神“虎齿豹尾”的可怕形象相呼应,中部印度人信奉“阴间地狱虎”的存在:世间凡有人死去,必将由张开大口的地狱虎迎接进入黑暗的下界。
叶舒宪告诉记者,台北志文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想象的动物》一书曾介绍,马来半岛人想像出一片森林之中的虎城:散发着人的白骨之磷光,城墙是人皮做成的,屋顶则由人发覆盖,居住其间的就是老虎。
这种将虎和虎口看做是进入另外一个彼岸世界的入口的观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古人创造出的一些特殊的虎形文物,如殷商青铜器中著名的虎食人卣,表现巨虎开口,拥抱着一个人形娃娃;再如殷墟妇好墓出土圈足觥:表现虎鸮组合一体的神话形象。
叶舒宪分析,以虎食人卣为例,学界过去的主流观点以为是用猛虎吞噬活人的恐怖形象来表示威严和威吓。
对照印度人的地狱虎神话观,再仔细观察文物造型中的人虎关系,似乎看不出恐怖威吓之意:面临虎张开的巨口,娃娃双手环抱虎头,侧身表现出镇定自若的微笑!
“这和道家所倡导的‘视死如归’其实非常神似。”叶舒宪说。
玛雅文明
死亡与再生的角色转换
如果再来看中南美洲玛雅文明中的虎娃形象,对于美洲虎如何充当死亡与再生转换的神圣角色,就容易获得触类旁通的理解。
据《阿兹特克与玛雅神话》一书的描述,从中美洲文明的一开始,在奥尔梅克宗教中,美洲虎就承担着重要角色。常见的虎人塑像表明这样一种信念,就是宗教头领拥有魔力将自己变化成虎。
阿兹特克和玛雅的神灵中也有一位“虎娃”,他能以人的形象出现在张开的大虎之口中。原来虎神的巨口不光能“吞”(代表死亡),也能“吐”(代表新生)。
叶舒宪介绍,根据目前的研究,他了解到我国关于虎的信仰,最早可以追溯到六千年前。世界各国对虎文化的发源研究,可能追溯到更久远,但目前研究最深入的还是我国。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虎文化,因为传承的问题,日渐成为我国虎文化的附属,或者说是一个旁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