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习惯把山水剧场称为基础,指示牌上标注的是“刘三姐歌圩”。从喧闹的入口处,直奔演出现场,通往隐约歌声的路上骤然安静,隔河相望的山峰被一阵欢呼声点亮!
寻梦,缘于一首老歌
随着浑厚的声音响起:“我1961年出生,在我出生的那年,有一部叫《刘三姐》的电影诞生了。”一幅放映着老电影的银幕袅袅地在雾气中飘到舞台中央,12座山峰隐约亮起,竹林剪影绰约,随着晚风轻轻摇曳。15盏探照灯升起的光束交错映亮整个夜空,动感而温情地拉开了演出的序幕。
旁白很好。特别是那几句:“今天,我站在山水之间,去寻访那个叫刘三姐的女子和唱山歌的梦。”言简意赅,饱含激情。
电影银幕被迅速卷起,魔术般出现了十个穿着民族服饰的美丽苗家少女,我把她们想象成回娘家的新娘。舞台左侧依次跑出一队手执斗笠的渔家小伙,在橘黄色的晨曦下,向筏上的MM挥手致意。筏上岸上,情意绵绵,欢快的乐声逐渐扬起,感染了这片山水,感动了观众。随后,灯光打在右边高高的木楼下,是一队早已恭候在此的盛装的少女,隐身在岸边的几艘小船上的民族小阿妹迅速地随船滑向江心,向对面的渔民哥哥抛去喜庆的绣球,观众席上顿时欢声雷动。
冷不防邂逅“张艺谋”
在现场很快就感受到了张艺谋的气息。几十个“张艺谋”穿梭在像箭一样飞驰的小舰板上,变魔术般地快速地扯起藏在水里的红稠,一时间整个天际、水面都是红彤彤的一片。多么熟悉的震撼,《菊豆》里代表情色的大染坊,《图兰多》里豪华铺张的舞台,《英雄》里象征鲜血的红树叶,还有我们熟悉的红高粱与红灯笼,铺头盖脸地往你眼里撞,这是张艺谋用他的招牌菜式在和观众打招呼呢。舞台上下一片欢呼、船工们变换着各种造型,像操练着一场大型团体操。
被歌声洗礼
音乐和灯光过渡着几艘穿梭舞动的筏子,让人一时眼花缭乱,远方的筏子上有几个挂满银饰的盛装美人在缓缓地变换对形;一队情深意切的舞蹈演员把剪影投射在身后的屏幕上;一个银光闪烁的亭阁上站着一个黑老鸦似的渔夫;一支载着羽毛的筏子缓缓飘来,配合着欢呼、歌声和灯光;一队浴女在左手边的笺桥上飘然起舞;一叶扁舟上,一位翩跹的妙龄少女成了眼睛的焦点,可以断定她就是“漓江女儿”。
耳熟能详的老歌被刘欢、齐豫、齐秦重新演绎,如一副安定剂,冷不防暖酥酥地麻醉了我们,温柔磁性的吟唱在山水间徜徉,江面上随歌声闪烁的潋潋波光,把人们完全融入了山水。
没人知道那片如画的山水在烟雨中等待了多少年。制作人曾说,“山水实景演出”是人与上帝共同的创作。我想,再添上“记忆”吧,一部老电影,一首老歌,一个老地方,用一种全新的方式,让你瞬间体味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然后美得令人失魂落魄。
仿佛进入了童话世界
一个个衔接有序、瞬间明暗的小舞台,肆无忌惮地调皮着观众的视线。在一片黑暗的停顿中,从远处缓缓飘出一个个亮晶晶的少女,她们身着民族服饰,整个人就像萤火虫一样透着银色的冷光。一个,两个,三个、、、、、像依次点燃的烛光,逶迤着向观众席飘来。你想象不到岸边的夜色里可以藏下这么多人,如果说第一个飘出来的“萤火虫”是创意,第一百个就是毅力了。这一道银光持续不断,等约摸近300多人的队伍集合完毕,我们已经消化了最初的惊喜,等待着下一个奇迹的出现。
随着天籁般的低吟,庞大的队伍缓缓舞动,突然,几百号人神奇地消失了,剩下的几对延续着音乐,跳着极具民族风味的舞蹈,瞬间又同时闪亮。姑娘们身上缀满如星星般的小灯泡。姑娘们又出现了,她们只需摁摁开关就可以完成这个魔术,又是一番配合默契的连接动作。
然后,就是渔火了。全是音乐和船,船上点着渔火,几百号渔民又扯起船帆,载着丰收的喜悦,慢慢地退出如梦的境地,而观众久久不愿醒来,不愿离去。
再见,漓江
演出结束了。船上满载着谢幕的演员,衬托着身后如梦如幻的山水,慢慢飘到了渔火中间,一点点地融入了漓江,化成了一段美好的记忆铭刻在我们的心底,关于桂林,关于阳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