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田霏宇
摄影:亮子
Massimo Torrigiani 担任上海艺术博览会总监并不是普通的“新官上任”。去年下半年接任“上海当代”艺博会的工作之前,他创办了摄影季刊《Fantom》,这也是他一连串文化事业的最新成果。我们在北京的一家日本烧烤店碰面,聊聊他对博览会未来的计划和他对这个他正渐渐熟悉的艺术生态的看法。
LEAP: 先从最难的问题开始吧,担任这么一个经历了很多起伏的博览会的总监感觉如何?
Massimo Torrigiani: 我得到的反应通常都是混合着好奇、怀疑和怜悯。这不是个很容易的工作,但是我对这个项目保持乐观。一个强大的艺术系统需要一个强大的博览会,这是个很大的挑战,也是我为什么接受这份工作。
LEAP: 你应该对香港现在那个小艺术博览会有所耳闻吧?
MT: 香港是西方画廊进入亚洲的最前沿。它会有这样一个地位是由市场策略决定的。我想做一个完全不同的博览会,而且我觉得这两者是可以共存的。香港的国际一线大画廊越来越多,但上海不一样,它是世界上最有意思的城市之一。在这里,艺术同其他创意行业联系紧密。
LEAP: 所以你预备利用这种关系?
MT: 是的。一个当代艺术博览会的当代性应该更多体现在展会概念上,而不是实际作品上,体现为持续的对话和保持开放,就像呼吸一样,从这个城市吸收到一些东西,也回馈给这个城市。这是什么?
LEAP: 银杏果,很好吃,从树上掉下来的。母公司有没有给你什么压力?
MT: 现在的压力就是要做一个好的博览会,因为它一直在走下坡路。但我觉得之所以会走下坡路是因为在它最初的概念里边存在着一个“原罪”。刚开始的时候的目标是把这个博览会做成国际画廊进入中国内地的一个前哨。但是国际画廊并不关心中国国内艺术系统是否能变得更强大和独立,而这些又是做一个优质博览会的必要前提。我的策略是首先打好基础,找那些切身利益与大环境息息相关的机构合作——多吸引好的、中国的画廊,包括新的和已经很成熟的,还有亚洲其他地区的画廊。
LEAP: 要进入一个新的语境工作,有没有感觉心里没底?
MT: 我觉得我的优势之一就是我是个陌生人,很突然地来到这个地方。我身上没什么负担,不用去取悦谁,不用推朋友,也不用偷偷塞画廊进来。我可能会犯一些错误。我不想说我不想犯错误,但如果犯错,我希望是有意识地去犯错——比如设立一个摄影单元,或者做一个水墨画的特展。
LEAP: 谈到摄影,你创办的摄影季刊《Fantom》也是我们最喜欢的一本新杂志。
MT: 是的,刚开始好多朋友都不太能理解,为什么在2009年这种时候你还想去做一本完全针对单一媒介的杂志?但我们越往下做越发现这样做其实是有道理的。我相信摄影在观念上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因为伪造、真实和虚假之间的关系是我们目前非常关心的问题,而摄影恰巧处在这个问题的十字路口。
LEAP: 希望你不是因为我们非让你说话不吃东西。
MT: 没有,我还好。我早一点的时候在东八时区吃了个汉堡,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