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是否该进一步发掘秦始皇陵,中国考古学界争论多年。中国刑警学院教授、痕迹考古学家赵成文提出新观点:深入秦始皇陵地宫测绘并拍摄影像资料,之后在地上“克隆”一座新的秦始皇陵,以此将其真容示人。
赵成文6月27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泥土或水中的物体,锈蚀和腐烂的速度会加快,陵墓的结构和埋藏的文物有可能遭到破坏,虚拟的“影像发掘”方案,可避免常规的露天发掘可能对文物和地宫结构造成的损害。
按照赵成文设计的方案,需要多名考古人员进入秦始皇陵地宫,进行测绘和影像采集,并放置监控设备对内部温度、湿度进行监测。之后根据收集到的信息,绘制立体的地宫结构布局图,复原秦始皇陵地宫的原貌,再按照一定的比例在地面修建。
赵成文推断,秦始皇陵地宫上覆盖的封土大部分来源于墓地本身的土方,所以地宫的体积应该是其封土体积的三分之二左右,地宫的影像拍摄和测绘工作量较大,全部完成需要几个月时间。
据了解,围绕秦始皇陵是否该进一步发掘这一问题,考古学界有“对秦始皇陵最好的保护是不发掘”的声音。与之对立的观点认为,陵墓可能遭受地震和喀斯特地形破坏,需进行“抢救性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