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虚拟美术馆:鼓励人们进美术馆,还是适得其反?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7-07 11:04:28 |
文章来源: ARTINFO

DSL收藏的虚拟美术馆界面

网上虚拟美术馆/博物馆,或者说数字博物馆,甚至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国外一些将艺术作品置于网站上的各类博物馆,界面简单、基本不使用多媒体技术是这些先驱者的共同特点。直至今年Google重磅推出野心勃勃的Google艺术计划,才将这一悄然发展了好几个年头的科技撩拨至高潮。

Google的全球品牌效应使之得以集结到来自欧美的17家主要博物馆、美术馆的合作,包括卢浮宫、伦敦泰特、纽约MoMA等等,操作的便利使得全景式空间、极高精度的画作细节数位还原于普通用户的电脑屏幕上。从多媒体技术角度看,这一基于“室内版”的Google“街景”模式在此类网络虚拟美术馆的基本形式上相当具有代表性,都试图直观地引导用户在电脑上模拟出实景参观的体验,利用鼠标乃至于更加“游戏化”的键盘来完成基本的操作。而新加坡的Cybermuseum平台则是直接以软件而非网页来承载虚拟博物馆,整体视觉设计与多种在线交互网络工具(聊天、音频、视频)会让青少年电脑用户有亲切感。

目前在国内,开发虚拟数字平台的艺术机构已不在少数,包括中国美术馆、今日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等官方或民间美术馆以及一些画廊都有虚拟展厅可供线上浏览,通常的做法是以实景拍摄与3D漫步、导览的结合,将艺术机构的实体展览搬上网路。为今日美术馆打造虚拟展厅的“数字美术馆”(www.vrdam.com)提出建立具有代表性的“可移动的永不落幕的美术馆”,将今日美术馆过往的一些重要展览通过虚拟展示的形式连同作品与空间“打包”留存下来。虚拟美术馆的空间意义不言而喻;而从时间角度上看,这也趋向于某种“展览史”的概念,为当前及未来的研究者、爱好者提供接近一手的素材,除了与非盈利机构的合作,文献性这一点上也可见其公益性。

“虚拟策展”是包括数字美术馆在内的国内外虚拟平台提出的另一个方向。3D技术不仅可以在实体展览布展前的空间草稿上派上用场,甚至可以协助搭建全虚拟的展览,让一些由于种种原因无法落为实体的展览有了实现的平台。暂且不谈其对传统观展习惯的冲击,这种通过虚拟方式呈现的线上展览显然在对各种成本的节省以及环保上具有优势,与观众互动的游戏性也拓展了传统美术馆模式的局限。由瑞泽艺术传媒制作的DSL收藏虚拟美术馆便基于“虚拟策展”的理念所建,不依托于现实中的建筑,而构建一个“即日起便永远存在的”虚拟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