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2日下午,由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主办的“当代主题性美术创作座谈会”在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报告厅举办,此次座谈是继4月20日中心成立仪式暨专家座谈会之后的又一次主题研讨活动。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副院长徐冰,文化部艺术司文学美术处处长安远远,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主任唐勇力、副主任毕建勋、马刚,学院办副主任岳洁琼,各院系领导与骨干教师代表苏新平、高天雄、王华祥、丁一林、王少伦、王颖生、李建群、叶南、王晓辉、曹庆晖、李晓林,青年教师代表张猛、廖勤、潘皓、肖进、胡西丹、王长兴,及中心成员于洋、范墨等参加了本次座谈。会议由毕建勋和马刚主持,各位与会者就主题性美术创作与研究问题发表了各自的认识,会场上艺术家们集思广益,积极建言,交流了创作思想和心得。同时,座谈围绕国家组织实施的又一重大文化项目“国家重大现实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选题方案进行了建设性讨论。
潘公凯院长在座谈讲话中指出,在当下的条件氛围中建立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正当其时,适应了国家当代文化艺术的发展趋向。中央美院在历史上具有主题性美术创作的优秀传统,尤其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方面一直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因此中央美院对于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具有责无旁贷的使命。潘院长提出,应积极推进从学理的高度去理解主题性美术创作的重要价值与意义,将作为以宏大叙事为背景的主题性创作,与艺术家的个体思想结合起来,为国家、为民族,以视觉形象书写国家的历史和发展脉络。同时潘院长也强调,与西方文艺复兴以来几百年中盛行的主题性美术创作相比,主题性美术创作在中国的发展相对不足,处于刚刚起步的、后发性的、正在建构中的状态;在这种形势下,党和政府进一步地强调了主题性创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需要有更多的优秀艺术家投入到主题性美术创作中去。
徐冰副院长首先从中西艺术的宏观背景分析了主题性美术创作的价值观,指出西方当代艺术对于主题性美术创作的观念具有某种误区,常常将判断作品“当代”与否,与其是否为个人性或公用性目的联系起来,认为当代艺术不为一个具体的、公共性目的做创作,这是对公共性主题创作的偏见。而在国内,参与国家性的主题创作,也常是我们概念中的狭隘的“当代艺术”理念中所缺失的。过去的历史画创作,凝聚着我们这一代人对历史的理解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在这一角度上,主题性美术创作既是国家的,又是个人的。
安远远处长介绍了中心的使命、功能与意义,提出要进一步发挥中央美院的主题性创作优秀传统及其全国辐射性的优势。在回顾了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同时,介绍了“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和“国家重大现实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整体思想,指出用什么作品为未来的博物馆、美术馆提供展品,展现国家的历史形象,是中心担负的重要使命,并针对美院青年教师的问题进行了答疑,解读了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的组织模式与未来计划。
随后,与会艺术家与学者进行了互动交流,围绕“国家重大现实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选题方案展开热烈讨论,围绕如何在遵循艺术规律的基础上,推动我国的主题性美术创作,及如何使主题性创作为学院教学与研究提供有益支撑的问题,交流了意见和思想。
最后,中心主任唐勇力教授做了总结性发言,提出希望借中青年教师的研讨,为文化部的新一轮主题美术创作选题提供学理性建设,通过总结主题性美术创作的经验、成果和问题,最大程度地发挥高水平艺术创作与研究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他介绍了中心的组织结构和发展规划,强调了中心创作研究任务与学院人才培养的关系,提出如何充分发挥青年一代艺术家的创作研究能力,是中心发展的重点;而如何配合两大工程,在数量和质量上凸显我院在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方面的实力,则是中心的工作使命所在。
本次座谈会在艺术家们交流学术思考与创作心得的诚恳氛围中,总结、回顾了既往的主题性美术创作经验和成果,同时对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时代机遇,及中心的未来发展充满期待。正如潘公凯院长提出的愿景,希望中心能够在文化部领导的关怀与支持下,以此为平台,继续贡献中央美院的力量,同时团结、组织全国的创作研究力量,用十年、二十年的时间,使得中国的主题性美术创作能够在世界格局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