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大师贝尔纳 弗孔摄影作品将亮相北京元·空间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5-30 13:22:01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La 13e_ me chambre d’amour Le vitrail 第13间爱之屋:彩画玻璃窗 1985

北京元空间将于2012年6月2日至9月15日展出法国观念摄影大师贝尔纳 弗孔(Bernard Faucon)的作品。本次展览是贝尔纳弗孔的首个中国个展,也是元空间开幕后首个独立举办的展览。近60幅作品将第一次面向中国观众,弗孔挚友、法国文化项目资深策划人柯梅燕女士(Myriam Kryger),以及中国著名摄影评论家顾铮先生担任本次展览的策展人。

本次贝尔纳弗孔的个展囊括了其创作生涯中的四个重要系列《暑假》、《时光的可能变化》、《爱之屋》和《金之屋》。观众不仅可以在画面中阅读到弗孔所创立的“执导摄影”所独有的视觉张力,也可以一览原作中,由特殊冲印方式所带来的微妙色彩感触。

La Cène 最后的晚餐 1981

有关贝尔纳弗孔

1950年出生于法国的贝尔纳弗孔,从1976年开始从事摄影创作。在此之前,他就读于索邦大学哲学系。因为一个偶然的灵感,一开始他用祖母送给他的相机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生涯。他买下商店里被淘汰的人形玩偶,重新修整它们,按照幼时的回忆布置出一个个游戏场景,再按动快门,借以表达对逝去时光的叩问和追忆。

在此之后,这种由他独创的“执导摄影”涵盖到更多类型的作品。在他创作的七个系列中,他炮制场景,挑选演员,用人工打造出一个个戏剧化的场景,让摄影的作用从记录变成了创作。沉默玩偶、真人少年、宁静的空房间、闪着金光的灰尘……他让这些舞台化的场景从无到有,又旋即在镜头中成为过去,也用这个过程证明了时间的不可逆性,即便再留恋,人们也不可能复制往昔。在每一幅作品完成后,弗孔都把相关道具全部遣散,一个都不留下。1995年,在预感到批量化的数码技术行将席卷世界之前,他结束了自己的观念摄影生涯,继而改用诗歌和小说表达内心。他的观念和风格影响了后来的很多摄影家,也给中国当代摄影界和艺术界带来了一道不可磨灭的灵感。

La chambre d’or 金之屋 1987

弗孔说:

我的“执导摄影”灵感来得十分偶然, 将真实影像和模型影像等同构思的想法有一天突然出现在我脑中: 跌打嬉闹的童年, 吕贝隆山区的各色光线, 各种怀旧的情绪和当下的欲望, 在影像的过程中奇妙地浮现出来。这种捕捉并凝固光线的过程向世界展现了一个个完美的瞬间。

1976年的夏天就像一支满弓的箭, 我清晰地感觉到自己年轻的体内能量喷薄欲出, 我把各种模型塞满了我的“皮卡” (一款廉价的雪铁龙后箱敞开式小车), 一气不停地开始了我的旅行: 从童年时的房间到克勒兹(法国中部省)的教堂公墓, 从圣托里尼的游泳池到阿尔勒城的海滨小镇(梵高曾在此逗留15个月)。每到一处, 我快速地摆设好模特, 完成拍摄后打包上路, 前往下一个目的地。 这些模型和他们的所到之处唤起了我孩童时的记忆, 好比商店橱窗里的模特突然间获得自由, 向你展现出一种难以名状却又气度高华的张力来。

La chambre en hiver 冬之屋 1986

策展人柯梅燕说:

弗孔的摄影作品好比一首长诗,带给了我们一次非同寻常的关乎艺术本体论的美学体验。他拓展了一种敏感微小的美,用虚构的场景将这种真实而又难以捕捉的美呈现出来,同时伴随这些影像的还有艺术家本人对逝去时光的拷问。他作品中明亮的童话场景向观者传递一种纯净的超现实感。无论这些场景里的人物是石膏模特还是血肉之躯,无论这些人物的状态是冥想还是仅仅或坐或立,都生动的唤起了关于艺术本体和存在本体的对照体验。

Le banquet 宴会 1978

策展人顾铮说:

弗孔的摄影方式有别于通常意义上从现实捕捉瞬间的手法。他是自己先行构思情节,选择或构筑场景,安排道具,导演人形,构成具有梦幻色彩的场景,然后再加拍摄,最终以照片的形式再现自己的幻想世界。他的融合了他的文学幻想与童年记忆的照片,弥漫着一种忧郁、感伤的气氛,真切地传达出他对过往时光与风景的乡愁。对他来说,摄影就是这么一种表达乡愁与生命哲思的方式。他的这些作品饮誉国际,被视为当代摄影从“照相”走向“造相”的典型,开了后现代摄影之先河。

Le champ de lavande 薰衣草的田野 1980

Les étendoirs晾衣绳 1982

Parco II 1987

有关贝尔纳•弗孔:

贝尔纳•弗孔 1982年

贝尔纳•弗孔 197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