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泓盛拍卖公司董事長赵涌
谈及秋拍场次的布署,上海泓盛拍卖公司董事長赵涌表示:先以“扎实”为原则:“我们基本上两三年就有一次改变,稳定培养自己的人才,建立自己企业文化,也在规划自己的场次。所以大家看到的这次10个不同的场次,连带着16本不同的图录,都是慢慢发展来形成的。”
纵观泓盛此次秋拍场次,也呈现出三个阶段性的战略安排,既有油画雕塑、当代艺术、纸币、铜镜、现代金银币、纸杂文献等泓盛强势版块,也有这几年推出、有一定积累和沉淀、拥有不错认知度的邮品、古钱币和机制币、中国书画、瓷器工艺品板块。同时也兼顾推出了新的板块:“近现代瓷艺专场”“现当代设计”。
但事实上,推新并非没有风险,赵涌表示:“拍卖是个很专业的行业,要新开任何一个场次,都会有很大的难度。”
“这难度并不只是指专场本身,而是在于人员的专业性,人员的操守,从物流是否专业、安全,再到图录编辑是不是严谨、文字是不是精炼,它有一系列的要求。同时,我们也有自己的企业文化。所以每开一个新板块或者增加一个品种,都有很高的挑战。”
赵涌透露,“近现代瓷艺专场”其实是为藏家提供一个新平台,特别从北方引入到南方而设置的专场:“这一板块实际在北方地区已经属于比较成熟的板块。艺术家的作品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我们是顺势而为,希望能从这个角度对新瓷这个板块、为这些艺术家提供一个平台,推广到我们长三角地区的整个收藏圈,填补空缺。”
“我们现在处于第二个阶段,而这个阶段有一些必须修炼的功课。泓盛最大的特点就是我们始终专注,比如泓盛的拍卖场地一直都没变过,客户从这一点上会感觉泓盛是相当稳定的拍卖公司,品质始终如一。泓盛不会追求短期内突飞猛进。”
赵涌指出,香港秋拍的市场行情释放出了几个明显的市场信号:一是港台、大陆的拍卖公司相互抢占市场的情况下,整体成交总额不升反降,运营成本却在上涨——“更多的拍卖公司在同一个市场上分蛋糕,分到的蛋糕变小了,运作成本反而增加了,这肯定不是一个长久之计。健康的状态应该是公司在蛋糕不断变大的情况下逐渐增加成交额,同时运营成本相对稳定或者逐步减少。”
二是精品不缺买家。“只要价位合理,精品依然会有不错的市场表现。尤其是资深藏家的购买力相当可观。”赵涌说:“在这样一个市场里,投机可能越来越难,泡沫可能也被挤掉了一部分,那么在泡沫不是很多的市场环境当中,大家也就能比较明确地知道,哪些是含金量高的藏品,这些藏品一旦亮相,很多人会去竞买。”
南北拍卖业在成交额上存在差距,而如今这个差距正在逐渐缩小,这是秋拍发出的另一个信号。赵涌说:“我们注意到上海拍卖业成交额的下降并没有像其他地区那么严重。”
“这是因为上海目前的市场份额相比北京、香港等地并不太大,北京、香港的公司认为上海的市场空间不足以弥补它们的损失,所以它们的注意力并没有集中到上海,这对上海本地的拍卖公司而言,反而是一个机会。”赵涌指出:“长三角的拍卖公司在面临机遇的同时更要注意不要把头始终抬得高高的,一直与国外经营两三百年的拍卖公司做比较,它们做顶级的藏品,中国的拍卖公司就一定要依样画瓢、照搬照抄吗?我觉得没有必要。我们需要静下心来,服务和培育潜在的、发展中的藏家。拍卖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只服务于顶级藏家的话,很可能陷入危机。顶级藏家的市场已经饱和了,而且顶级藏家会全世界各地寻找藏品,也就是说,他们很容易“跳槽”。一旦出现不良信号,他们马上就会转换环境。这样的事例很多,比如原来在北方拍得很成功的场次,在我们南方慢慢做出成绩后,北方反而一下子就失去了人气。什么原因呢?因为顶级藏家离开了。因此,南方要首先做好自己的功课。
赵涌透露,泓盛正在构思的泓盛文献馆计划实际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有很多地方在建博物馆,但他们把“造一座房子”等同于“建成一座馆”,我们或许没有房子,我们在乎的是实质内容。”
“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兴建博物馆,常常新造一个楼盘后就会在旁边盖一座博物馆。但两三年以后所谓的“博物馆”就会面目全非,甚至被改建成了舞厅或者其他商业场所。泓盛要做的是不会被淹没的、一些有实质性的内容,其内容无需依附于某个物体,而是有精神层面上的支撑。
“我希望能向泓盛的员工传递这种文化,通过搭建一个图书交流、知识传播的平台,让大家认识到书的重要性、阅读的重要性。所以泓盛文献馆从这个角度来说,带给员工和买家的就是一个信号、一个标志、一个概念。”
对于上海的拍卖市场,赵涌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泓盛检视市场空间的角度在于多元化创新,而不是集中在某一个场次或是某一件作品的竞争。有些拍卖公司,把拍品作为筹码,同一件拍品上拍多次,这是不健康的。在上海经营拍卖公司,务必要形成自己的特色,我相信,泓盛今后将出现更多的创新,以此作为出发点,上海的市场空间还是非常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