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与词:马格利特以来”展览亮相中国美术馆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12-25 13:27:18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图与词:马格利特以来”开幕式现场

12月21日,以“2012欧盟——中国文化对话年”为契机,“图与词:马格利特以来”展览作为中国与比利时瓦隆-布鲁塞尔大区联盟文化交流协议的重点艺术项目在中国美术馆拉开帷幕。由比、中两国艺术家创作的95件(套)作品共同演绎了“图与词”这一现当代艺术史上的重要命题。

以“图与词”作为展览命题,首先得益于本次展览的重头戏——比利时具有丰碑意义的艺术家马格利特的思想。马格利特作为国际超现实主义的领军人物,与达利、米罗及恩斯特并驾齐驱,广为观众所知;其笔下的圆顶礼帽、烟斗等元素极具辨识度。马格利特正是在“图与词”问题上研究得极深的艺术大师,整理有一份文图配合的、共计十八种情况的语词与图像间关系清单。受基里科、恩斯特、埃吕尔、布列东等人的影响,他逐渐形成了“画-词”创作模式,于1927年创作出作品《梦的钥匙》,并于1929年在《超现实主义革命》上发表了《词与图》宣言,由此为二十世纪艺术史做出了关键贡献。本次展览上,包括《图的背叛》、《本义》、《微笑》等在内的马格利特的油画、素描代表作配合文献资料于三楼中厅集中展出。展方希望以立体的呈现方式,让观众对马格利特的认识不止步于“超现实主义艺术大师”层面上的标签式理解。

展览现场

另一方面,策展人米希尔·布德森与张晴二人皆认为,历史上中西方艺术不谋而合地围绕“图与词”问题进行了探讨,为彼此提供了一个对话点;本次展览上的中西方艺术家的作品正是在这一点上相互呼应。于是,以马格利特作品所在的中厅为原点,现当代比、中艺术家作品向两侧延伸开。一边是以布罗塔尔斯为参照的以理论、观念为主的视角;另一边则以多特勒蒙为参照,更重艺术表达叙述本身。这种相对的区分皆在某种意义构成对马格利特的致敬。展出作品媒材广泛,中方包括周铁海的绘画、张培力的影像、慕辰的装置、王冬龄及张浩的书法等在内的十四位艺术家作品列居其中。

策展人为中西方艺术在“图与词”问题上的暗合作了进一步的阐释。米希尔·布德森认为本次展览之所以能纳入如此多纷繁各异的艺术作品,正是因为这些艺术家彼此间相通的是精神传承,而非僵化的创作手法,不同时空语境之下的“图与词”探讨也各有特色。西方艺术史的叙述中,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中世纪及现当代两阶段。他此前借助前往西安美院讲学之机,对东方艺术中的“图-词”探讨有了较明晰的认识,由此生发了这一展览。在本次展览另一位策展人张晴看来,中国艺术里的“书画同源”、“诗书画印”一体等思想恰是“图-词”探讨的印证,而其更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生发出新意。

展览现场

开幕式上,策展人米希尔·布德森介绍了展览情况,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梁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怀进鹏、比利时参赞那烨飞分别致辞。

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