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是国务院规定的第一个中国文化遗产日,也是2006上海民族民间艺术博览会开幕的第一天。散落在民间的文化明珠,在上海东亚展览馆4500平方米的空间内集中展示,熠熠生辉—— 民博会分为三大展区,分别是上海民族文化遗产成果展示、国内艺术大师展示区以及历史文化古镇风貌仿真展区。穿插其间的,还有两个每天滚动上演戏曲和曲艺的仿古舞台。 上海9项入选 上海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9个项目,首次通过展示、展演的方式与公众见面。这9项分别是京、昆、越、沪、江南丝竹、锣鼓书、竹刻、乌泥泾棉纺织技艺(原名“黄道婆棉纺织技术”)。此次展出的1830年的伶界碑残碑,代表了上海戏剧史的发展历史。 上海历史博物馆和上海文化艺术档案馆提供的一组展品,从年画、老烟牌、老照片等方式反映了“文脉”的流传。老烟牌恰好360张,体现出360行。清末杖头木偶小巧玲珑,文武兼长。 古镇风华绝代 南汇新场镇,这个目前还不为人熟知的小镇不仅“出产”了国家级保护项目锣鼓书,还保存了千年文化。目前,该镇保存古民居的数量在上海及周边古镇中排名第一,总计约4万平方米,还有20多处被列为不可移动的等级保护单位。1999年新创的彩豆画,虽然很年轻,但是以农家缤纷五彩的豆类为素材,构图、防蛀、粘胶到最后装裱全都依赖手工完成。 江苏太仓,传说中是牛郎织女的降生地。沙溪镇则完整地保留了江南水乡的粉墙黛瓦。明清古桥状如彩虹跨过七浦河。被列为“50个外国人最爱去的地方”之一的朱家角,其风土人情众人已十分熟悉。此次,该镇展出了随我国神舟六号遨游太空的苏绣作品《江南古镇朱家角——放生桥刺绣》,给观众一个全新的视角。 展品各有千秋 民博会,就是精细与惊喜的结合。这些来自民间的精细的作品,往往给人带来惊喜的感受。民族文化的收藏家王东旭,则带来了蒙、藏、侗、土家族、毛难族等一批交通闭塞地区的蜡染、服饰以及生活用品等。西合道的唐卡,始终以精致、斑斓的画面和技艺获得观众共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