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艺术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中国水下考古非“提速”不可了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6-09-16 00:14:10 | 文章来源: 香港大公网

    瑞典「哥德堡」号仿古船正在中国访问,而9月12日,正是「哥德堡」号触礁沉没261周年的纪念日。当这艘船来华掀起一波波「古船热」时,中国打捞研究古代沉船的工作也渐入佳境。

    据《解放日报》报道,几乎在「哥德堡」号抵达中国的同时,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对外宣布,宋代沉船「南海一号」整体打捞方案已经通过。而昨天,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中心主任张威又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在浙东沿海开展的「水下沉船」前期调查已基本结束,据此绘就的古代沉船地图,将给中国水下考古带来新的惊喜。

    这次东海水下沉船调查,堪称近年来东海海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范围最广的一次水下考古。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队副队长傅亦民,与2名考古队员一起,在今年3月至8月的5个月时间里,走访了象山港、西沪港、大目洋、石浦港、三门湾北部和舟山群岛大部分地区的濒海乡镇渔村和海岛。

    几个月调查下来,水下考古队在37个地点发现了沉船痕迹,其中宁波海域14个,舟山海域23个。傅亦民说,他们从37个地点中又选择了3个优选点,本月将会同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中心进行水下探测探摸。

    海底沉船是一个浓缩的历史标本。傅亦民说,宁波古称明州,是唐宋时期中国著名的三大对外贸易港口之一,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因此,南宋时期,明州港出现「万里之舶,五方之贾,南金大贝,委积市肆,不可数知」的繁华景象。「所以,宁波海域水下沉船的探寻打捞,对于这一时期的历史研究,将提供一把至关重要的钥匙。」

    对此,浙江省收藏协会副会长华雨农深有感触。他说,韩国曾打捞了一艘中国元代的大型商船,而这艘木船正是从元代的庆元港(宁波)出发的,船上装载了大量瓷器,包括龙泉窑、景德镇窑以及金华铁店窑出产的瓷器。一开始,不少人都误将铁店窑瓷器认为是「五大名窑」之一的钧窑所产,而最终正名之后,对研究铁店窑历史起了重要作用。

    被誉为「中国水下考古第一人」的张威则表示,秦汉以来连续不断的海洋贸易,使中国的海洋文明非常发达,而水下考古的迅速发展,将为我们研究古代中国的航海史、造船史、移民史、贸易史等提供重要参考。

    「可我们还是晚了一步!」傅亦民不无遗憾地说道。他告诉记者,在这次沉船调查中,他们发现许多地点都曾被人偷捞盗捞过,以至于他们几次在海上撒网捞瓷,却都两手空空。

    近年来文物市场上大量「海捞瓷」的出现,印证了傅亦民的遗憾。华雨农说,正是由于盗捞分子的大肆哄抢,才使福建「碗礁一号」引起了中国水下考古队的注意。而在考古队介入之前,大量珍贵瓷器已经盗捞分子之手流入古玩市场。华雨农说,他自己也曾见过从「碗礁一号」捞出的瓷器,有茶具,还有青花瓶等等,其中不少成色还不错。

    面对这种情况,张威则表示心有余而力不足。他说,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水下考古,与法国、英国等国家相比落后了几十年,在英国人哈彻对中国南海海域沉船了如指掌时,我们对这些海底宝藏却几乎一无所知。此外,中国水下考古专业人才也极度匮乏。据介绍,到目前为止,国家有关部门共组织了三批水下考古专业人员的培训班,现在全国具有水下考古资质的也仅仅45人,这与中国大陆1.8万公里的海岸线比起来,显然是杯水车薪。

    所幸,中国水下考古正悄然加速。继2003年「中国水下考古科研与培训基地」落户广东阳江之后,宁波水下工作站也于今年开始实质性运作,并将进行「升级」。张威说,我们将加大投入,把宁波工作站建成一个面向东海和黄海的水下考古工作基地。据他透露,从明年开始,中国水下考古的重点将从南海转向东海,并将在「十一五」期间完成对沿海水下文物的普查工作。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艺术中国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artchina@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