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影像记录

艺术教育:“和而不同”的差异化发展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2-22 11:12:44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我们的艺术教育接受了西方太多工具理性、功利主义的东西。比如以美育代宗教的替代论方案,比如艺术中的写实主义独尊,比如设计学科的非人文主义倾向等等。百年来的中西融合之路,融合更多的是一些风格化并且乞灵于技能的东西,没有真正的达成理念、思想层次的融合而生成新的伟大艺术。

中国人学习媒介技巧很快,技术层面的东西好学,但思想、理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内化的。人类历史上几乎从来没有这样一个体制,知识分子沦为被劫掠到山寨的“账房先生”。正如雷蒙•阿隆所说,“知识分子越来越成为一个技术人员”,其“研究或思维不再是无偿的活动,而是谋生的手段。”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典范,萨伊德在《知识分子论》中强烈批评了所谓的专业知识分子。他认为知识分子本质上是业余的:真正的知识分子不是为某种利益而存在,而永远是为了某种兴趣而存在。他把业余性看作是知识分子的根本属性。业余知识分子首先意味着他们的动力来自兴趣、普遍的关怀,而不是利益和专业化。而专业的知识分子总是遵从体制,缺乏批判精神,著书只为稻粱谋。

我们已经处在多科交叉互动的时代,人文学科、艺术学科的研究和发展不断地提供价值观和信仰基础,孤立地看待艺术教育的诸多问题已变得越来越困难,如何对待当代艺术教育多元化的发展研究问题,整合艺术教育资源,重视新兴、交叉的边缘学科,特别是引入当代艺术的理论与创作经验,是当前艺术教育领域的突出特点。就我国美术学院的美术教育历史经验概括如下几点:

第一,美术学院是坚守传统的堡垒,一切创新都要立足于传统的基础之上。

第二,它是艺术创新的发源地,是中国前卫艺术家的培育温床,中国当代许多成功的艺术家,都是从学院走向世界的。因此,美术学院的开放性的体现就是它与国际的密切交往。

第三,这种对于国际的了解,又是立足于学院对美术史论的建设和重视,这也是我国美术学院的一个优秀传统。

美术学院在改革开放的这30年里有着巨大的变迁,但是它发展的实质还是来源于社会的需求和时代的变迁。中国今天的当代艺术教育如何消化20世纪的世界文化遗产?如何在多元文化主义的语境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学基础?如何在全球化境遇中确立自我的文化主体性?又如何应对媒体时代的视觉文化转型等等都是大家要共同面对的问题,因此,寻求一种‘和而不同’的差异化发展策略是关键。这种策略在民国以来的美术学院的历史上早有传统:80年前,林风眠就强调引进西方的现代主义精神,让它在中国本土存活,继而发展中国艺术,这种教育思想与徐悲鸿的引进西方的现实主义精神,让它和中国的传统经典对接,形成不同的进路。相比之下,从林风眠到吴冠中的中西融合的现代性之路,更有生命力! ……(图片、文字摘自岛子教授的讲课PPT)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