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海东:关于当代艺术的若干思考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 片长: 00:16:45 | 上传: 2012-02-28

2012年2月26日下午,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主办的当代青年艺术家创作研讨班首届研讨讲座的最后一讲——第13讲由北京文化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孟海东为大家演讲。他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国外七年的见闻以及接触的诸多艺术家的心得感受为大家谈了“关于当代艺术的若干思考”问题。

首先他谈了似乎大家都知道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不同观点的一个问题——什么是当代艺术?他引用了美术评论家水天中的观点,从时间性、思想性、观念性上解读和回答了这个问题:

1.时间性:美术史论界,一般把从上世纪60年代以后出现的艺术称为当代艺术,在时间阶段的划分上孟海东认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是79年以后,也有人认为是85学潮以后,如以李宪庭、高明璐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为标志。

2.思想性:当代艺术的观念、形式、艺术语言与传统的艺术有所区别,有一种说法“打开历史的抽屉你会发现味道。”当代艺术与传统不会割裂,但就表现内容而言,当代艺术反映最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如政治、经济和人的生存,即艺术家到底要在作品中反映什么问题?

3.观念性:1848年以前,艺术在卢浮宫被封存了,经典到此终结。以后的抽象、达达等艺术形式越来越向观念和行为靠近,所以西方当代艺术不被我们所理解,如装置艺术,人们觉得他们很丑,认为当代艺术不是艺术,不美。实际上这里忽视了思想性。当代艺术中具有强烈的思想性以及符号性,在这样的背景下,怎样从传统语言中找到自己的创作符号?实际上非常难。

随后,孟海东就中国当代艺术的特征、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状况以及北京798艺术节等相关项目及政策等问题进行了解读和阐述。他认为,展示当代艺术名家、大力扶持当代艺术新人是基金会推动当代艺术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基金会不断加强与当代艺术家的交流合作,2007年选送两位青年艺术家代表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赴德国创作交流。目前,基金会已经与德国、日本和韩国等文化机构建立了互派艺术家交流的机制,这一平台为青年艺术家的培育创造了条件。

最后,孟海东谈到,据预测,2020年中国当代艺术品交易金额将达到千亿元人民币,市场仍有巨大的机遇。在巨大的市场机遇面前,冷静思考中国当代艺术的长远发展,一个以低盈利、长期收藏和学术赞助为基本内容的基金会体系较之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纯粹商业资本投资体系,应当更有利于当代艺术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他希望中国的艺术领域、艺术院校能够有自己的,在世界上立得住的艺术本土理论,而不是现在的以西方艺术标准为标准,希望更多的评论家、艺术家介入和思考。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