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您的位置: 首页 > 展览推介 > 金棕榈+金酸梅:中国当代艺术2009

金棕榈:用真诚的个人性去检验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1-11 15:32:32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高名潞

记者:高老师,您对我们的评选有什么看法?

高名潞:我觉得评选结果基本上还好,“金棕榈奖”和“金酸梅奖”两者的对比是有道理的。有意思的是你们选择的这些作品,基本上倾向于装置和影像,无论在媒材上,还是现实中的视觉关系都比较强烈。所以,不管是“金棕榈”,还是“金酸梅”,它们运用的媒介具有类似性。我也明显地感觉到评选出来比较好的这一部分作品,确实是发自内心的。当然这部分里面仍然是参差不齐的,还可以再挑选。

我感觉这些艺术家也注重一种视觉语言的效果,但是他们还是为了达意,不是为了故意喧嚣的。譬如孙原和彭禹的作品,虽然没有看展览,但是看了图片,又听你们的描述之后,我觉得这件作品中每一种因素用得都很好,丝毫没有生硬的感觉,因素相互之间都在加深,而且你没有办法把它说得很清楚,因为它中间有一种非常丰富的东西。相比之下,评选出的“金酸梅”作品确实有些问题,它是一个加一个,假如一个东西就有一个固定意义,似乎再拿另一个东西往上加,就是装置了,照这样来看,不断增加的过程就是不断施加视觉与刺激的过程,或者说是有点像作秀。

记者:其实像谷文达,当然也很出名,而且也有贡献。但是他这个作品,一方面是所谓的中国符号的问题,另一方面就是他的创作思路上,过于简单。

高名潞:现在过于简单化是一个问题。另一点,我觉得作品当中还是需要灵魂的。如果作品是苍白的,不管你名气多大都没有用。最糟糕的是第三点,不能走到唱赞歌的地步,这是需要特别小心的。因为我们同行所说的媚俗这些东西,一旦到了唱赞歌的时候,媚俗就已经到顶了。简单化,还可以原谅;语言乏力、苍白,也可以原谅。但如果这里面连底线都没有了,就不行。为了某种时尚,为了某种权力去做,就走到了我们不能接受的地步了。

记者:还有选出来的结果,为什么都是这些装置类的作品?比如说也有人提尚扬,但是为什么最后没选?可能是因为实在是缺乏某一件特定作品能够撑得起来。好像今天当代绘画中很难找到一件作品能撑起来的,我不知道这是中国的问题还是绘画的问题?

高名潞:我觉得这是两个极端的问题:一个是,我刚才所说的你们选择的作品在语言、媒介上有一种类似性;还有一个是,它和当下注重全球化、都市、媒体、传播等有关,这也是现在比较流行的,如摄影、影像等等。其实还有另外一种比较个人化的、冥想型的艺术。艺术家可能不太关注外在嘈杂的社会潮流,而是主要关注内心的、个人化的和理想的东西。这一类艺术作品不太容易受到重视,那是因为:第一,它的公共传播性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困难;第二,对它的解读也有一些困难。举一个例子,比如何云昌取出自己的一根肋骨,把它做成一个环。我觉得这件作品还是挺有震撼力的,它就是一件非常个人化的作品。这种当代艺术,实际上特别重要。

我觉得中国的当代艺术比较难办,甚至我们书写当代艺术的人都会遇到问题。我们这么多年下来,回头一看,你会发现某些当代艺术变了,时间并不长,有可能它就自我颠覆了,为什么是这样?这个时代要保持恒久很难,特别是在我们这个社会,政治、体制和商业往往是分不开的。资本主义社会相对简单,就是一个人性和资本的问题。而在我们这个社会里,人性、资本、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等等搅合在一起,特别复杂。它一方面是困难,另一方面又提供给你多种可能性,你可以在这里边做游戏。所以有时候我们不知道游戏是真的还是假的,这就是中国当代艺术一个非常让人困惑的地方。因为到后来,艺术家的行为有可能一下子就颠覆了原来画面中所告诉我们的东西。在这一点上,我觉得什么重要呢?我们就得看个人性的内容,用个人性的、真正的东西去检验作品,而不在于理性地说教。真诚,是可以通过作品看见和判断的。

比如刚刚说到肋骨这件作品,我最近也是断了一根肋骨,骨折。像腕子或者是胳膊断了,打上夹板可能感觉不出来。肋骨那里有肌肉,而且人要咳嗽、呼吸、要有情绪的波动。所以我就更感觉到做这种东西很难,像我骨折了还行,何云昌拔掉了一根,那条肋骨就没有了。我由此想到,像流水似的,这件作品在没有任何声响的情况下发生,艺术家需要有一点真诚,还有那样一种自己承受和面对的,无声的穿透性。我就是拿他这件作品当一个例子。就是这种个人理想,有一种长远性,有一种承受性,同时他还要敢于面对,这些东西,不管语言是多么地不哗众取宠,多么地不引人注目,但是我觉得这部分东西很重要。在当代艺术中,它是一直被忽略的。为什么被忽略呢?因为我们总是在高歌猛进中,过去是政治上的高歌猛进,然后是经济发展的高歌猛进,所以这个高歌猛进,给人们提供了很多亢奋的东西,就是显学的机会,它很容易让我们忽略一些低调深沉的作品,但是这些“低调”,实际上才是真正有灵魂的东西。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相关文章